儿童|暑期儿童安全事故频发 仅仅是因为知识不够?

_原题为暑期儿童安全事故频发 仅仅是因为知识不够?
王 葵
暑假已至 , 对中小学生而言 , 负责孩子们安全的担子从学校移交给了家庭 。 然而 , 暑假也是学生群体安全事故频发的时期 。 相关案列中 , 人们往往会归因于孩子缺乏安全知识 。 孩子们真的有那么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吗?设想孩子独自玩耍 , 大概很少有孩子有胆量去野外游泳 , 更别说在楼顶玩翻越安全围栏的刺激游戏 。 通过模拟视觉悬崖装置 , 心理学研究发现还不会走步的婴儿都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像“悬崖”的玻璃平面 , 更别说八九岁及以上的孩子 。 我国家庭普遍孩子数量少 ,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会反复给孩子们灌输各种安全知识 , 唯恐错过哪一条 。
【儿童|暑期儿童安全事故频发 仅仅是因为知识不够?】因此可以推测 , 如果仅从增加安全知识的角度去预防类似事件 , 效果可能会有限 。 在这个过程中 , 非常有必要关注孩子们如何一步步进入这种危险情境的动态心理过程 。
显然 , 在这样的情境中 , 左右孩子们的行为的因素不是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 甚至可以说 , 在这样的情境中 ,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 他们的行为更多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 , 即在场的小伙伴们构成的一个“小圈子”内大家相互促进的结果 。 在这个小圈子中 , 社会比较和从众心理可能是将他们一步步带入危险地步的两个主要心理因素 。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 其实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 我们都需要和他人进行比较才有可能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特征 , 比如是否勇敢 , 是否很酷 。 这个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 勇敢是孩子们非常向往的品质 , 而勇敢往往和危险联系在一起 。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很勇敢 , 但是要被别人认可为“勇敢” , 就得做出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事 。 因此 , 为了成为那个很酷很勇敢的人 , 在社会比较的作用下 , 孩子们的行为会越来越危险 。 设想 , 如果没有另外两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在场 , 想必年龄大一些的女孩也未必敢翻越围栏 。
【儿童|暑期儿童安全事故频发 仅仅是因为知识不够?】从众指改变自己的观点、思想或行为来适应群体的过程 。 被群体排斥是很危险的 , 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 ,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 。 学校里受霸凌的孩子往往也是被同学们排斥的孩子 。 如果周围的小伙伴都做了一件事 , 而自己因为害怕没有做 , 可能会诱发被排斥 。 为了被自己的小群体所接受 , 孩子们明知存在风险也心甘情愿去冒风险 。 再者 , 在群体中 , 平时被我们鄙夷的行为 , 但如果目睹身边有人去做 , 就会增加我们对这种行为的容忍度或者接受程度 , 产生一个“这可能没有那么危险”的错觉 。
重点在于 , 在这样的环境中 , 每个孩子都是危险行为步步攀升的一环 , 因此不必刻意责备其中某位 。 对于预防而言 , 传播安全知识固然重要 。 然而 , 更重要的是要设法让孩子知道危险产生的动态过程 , 让他们知道自己认为的勇敢可能是鲁莽 。 孩子们还需要知道打破这个链条而不陷进去 , 才是很酷的事 , 因为那样不仅可以拯救同学 , 还可以拯救自己 。 (作者系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 二级心理咨询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