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守望在麦田里(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培育新品种 , 为我国小麦增产200亿公斤 , 程顺和——
赤诚守望在麦田里(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文章图片
程顺和(左一)在新疆察看小麦长势 。 资料照片
文章图片
上世纪90年代 , 程顺和在麦田里做研究 。 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程顺和:1939年9月出生 , 江苏溧阳人 , 小麦育种专家 。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他坚持育种研究 , 瞄准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重大问题开展科学攻关 , 主持培育的“扬麦5号”“扬麦158”等扬麦系列品种累计种植超过6亿亩、增产粮食200亿公斤 , 成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 这两项成果分别获得1991年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头发银白 , 但思维仍很活跃;听力不佳 , 但话语依然有力……这段时间 , 小麦育种专家、81岁的程顺和一直居家办公;每当有同事来家中请教 , 他就打不住话匣子:从研究进展到试验细节 , 从国内最新理论到国外学术热点 , 从小麦育种栽培到学生培养成长……脸上总挂着笑容 。
“我很想随时了解田里的试验进展 , 以便和行业前沿理论思想保持一致 。 ”他想了想又说 , “等过一阵子 , 我要尽快回田里 。 我对小麦很有感情 , 只有和小麦在一起 , 才不会感觉精神空虚 。 ”
“要通过自身所学 , 尽快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
为何与小麦结缘?程顺和说和自己小时候困苦的经历、母亲的影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
1939年 , 程顺和在江苏溧阳出生时 , 正赶上战乱年代 。 那时候家里缺吃少穿、颠沛流离 , 坚韧的母亲还是教育孩子们要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变命运 。 程顺和从小就立下了两个志愿:一是学医 , 可以治病救人;二是学农 , 可以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 在高考时 , 他填报了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 。
刚入学时 , 同学们就到苏州、南通、淮阴等地与农民一起劳动 。 清晨哨子一吹 , 同学们立马起床 , 去地里拔棉花秆子;深夜 , 翻新土地 , 干得热火朝天 。 “要通过自身所学 , 尽快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 。 ”看到广大农村贫穷的现状 , 程顺和下定决心 , 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三农”事业 。
随后 , 程顺和开始跟着导师做麦田试验与研究 。 刚开始 , 他只是负责在纸袋上标号、使用显微镜观察、用剪刀镊子抓取材料等简单的操作 , 但老师告诉他 , 每个步骤都需要有十二分认真的精神 。 试验中 , “科学”的概念 , 在程顺和心中逐渐具体清晰了起来 。
毕业后 , 程顺和到了泰兴稻麦良种场工作 , 同为学农的校友陈凤琳 , 成了他的助手 , 后来又成了他的妻子 。 “老程最吸引我的地方 , 就是能吃苦、爱钻研的精神 。 ”陈凤琳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无论白天多忙 , 到了晚上 , 总能看到老程点着煤油灯 , 看书到深夜……”
1972年 , 程顺和被调到扬州地区农科所(今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 。 那时候 ,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种植红皮小麦的主产区 , 这里地处南北交汇地带 , 雨水充足 , 被认为“小麦增产空间很大” , 科学研究意义深远 , 程顺和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
其中艰苦 , 只有程顺和自己知道:一方面 , 多雨多湿的气候使得小麦的赤霉病高发;另一方面 , 小麦育种周期很长 , 一年中的9个多月 , 无论风吹雨打、烈日酷暑 , 都要蹲在地头上 , 粒播、观察、记录、测试和进行研究 。 程顺和一干就是30多年 。
推荐阅读
- |“我们感同身受,所以守望相助”(中外合作抗疫故事)
- 洛阳守望者|洛阳地铁时代正式来临 1号线上沿线房产都有哪些?
- 转移|接出每一份“守望”:直击安徽六安群众转移现场
- 学生|同心抗疫 守望相助 北京小学生向智利总统写信支持抗疫获回信
- 智利|同心抗疫 守望相助 北京小学生向智利总统写信支持抗疫获回信
- 同心抗疫 守望相助 北京小学生向智利总统写信支持抗疫获回信
- 疫情|搭建守望相助的桥梁(观点)
- 洛阳守望者|爆红!听说这个地方造价不菲 刷爆全城的时代天际有多惊艳?转发
- 海警|海警报警电话开通一年 守望万里海疆破获刑案383起
- 海警|海警报警电话开通一年 守望海疆破获刑事案件383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