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抗美援朝题材经典军事文艺作品:在战火中刻写民族品格

抗美援朝题材经典军事文艺作品——
在战火中刻写民族品格
■陈先义
革命战争中的文艺 , 历来都是激励战士冲锋的号角和战鼓 。
抗美援朝 , 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进行的第一场出国作战 , 也是我军与强大的帝国主义军队进行的一场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 , 同样是对我军文艺队伍的一次考验 。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 大批文艺工作者踊跃奔赴战场 , 到战火中去写作 , 到一线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去写作 , 去讴歌我们的英雄 , 赞颂我们的士兵 , 为部队鼓士气、壮军威 , 创作出众多无愧于英雄时代的精品力作 。
这一时期 , 电影、电视剧、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报告文学等各文艺门类 , 都诞生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 , 成就了人民军队文艺史上辉煌的篇章 。比如 , 在战火中创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谁是最可爱的人》 , 由巴金创作、以英雄人物真实故事为底本的小说《团圆》 , 并在后来改编成电影的《英雄儿女》 , 等等 。这些作品至今魅力不减 , 成为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

“到一线去 , 到战壕去 , 到火热的战士生活中去” , 在抗美援朝战争一开始 , 这就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响亮的口号 。文艺工作者到战壕去写作 , 并非始于抗美援朝战场 。1942年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 , 军事文艺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贺敬之、刘白羽、贺绿汀、魏巍等文艺工作者掀起了写士兵、写前线、写胜利的创作热潮 。一大批带着浓浓硝烟味的优秀作品成为振奋军心士气的进军号角 。待到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 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 , 继承革命战争年代军事文艺工作者的战斗作风 , 立即像战士一样 , 奔向战场 。到前线去 , 到士兵中去 , 到战壕里去 , 是当时文艺工作者共同的愿望 。

说抗美援朝时期的军事文艺 , 老作家魏巍是必要细谈的重要作家 。1951年4月11日 , 《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战地通讯 。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 。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什么样的文章能让党的领袖如此夸赞?这就是作家魏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位曾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作家 , 经历过一次次战火的考验 , 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到一线去、到战壕中去 , 是这位作家一贯坚守的创作原则 。这篇感动了毛泽东、朱德和全国人民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 就是他在朝鲜前线采写的作品 。这篇作品曾选入中小学课本 , 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最可爱的人 , 也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代称 。
一篇文章 , 在人民群众中产生这样大的影响 ,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 。魏巍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期间 , 曾三次赴朝鲜采访写作 , 亲身经历了战火硝烟的洗礼 , 用饱蘸深情的笔触 , 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战地篇章 。如《朝鲜同志》《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 , 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等 。在这些作品中 , 作家用深情细致的笔墨写了一位又一位朝鲜战场上普通的指挥员 。这些文章 , 不仅激发了前线指挥员的战斗精神 , 也给全国人民以极大鼓舞 , 大批青年正是怀揣着《谁是最可爱的人》踊跃报名 , 奔赴朝鲜前线 。人们通过这些文章 , 认识了那些平凡又伟大的人 。他们中有的人牺牲了 , 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 但他们的英雄壮举 , 却深深留在了人民心里 。在这些作品中 , 处处彰显着人民军队对党的坚定信仰 , 对党中央的衷心拥护 。
正是有魏巍这样优秀作家的引领 , 更多作家奔赴朝鲜战地采访创作 , 一批优秀作品相继推出 。著名作家巴金根据战斗英雄赵先有的事迹创作了小说《团圆》 , 在部队上下反响强烈 。后来 ,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也被称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精品佳作 , 至今常演不衰 , 成为鼓舞军心士气、宣传英雄主义精神的名作 。作品所呈现的 , 以王成为代表的志愿军英雄群像 , 成为人民了解军队、认识英雄的经典画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