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水浒趣闻:真实的梁山好汉究竟是啥模样?结局又如何?

水浒趣闻:真实的梁山好汉究竟是啥模样?结局又如何?
宋江|水浒趣闻:真实的梁山好汉究竟是啥模样?结局又如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真实的梁山好汉究竟是啥模样?据历史资料记载 , 宋朝三百多年间 , 大大小小爆发的农民起义有几百次之多 , 这是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的 。但宋代的农民起义终未形成全国性规模 , 活动范围只限于一隅 , 参加的人数也有限 , 持续的时间很短 。在宋代几百次的农民起义中 , 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 不论从规模还是影响上讲 , 基本上算是较小的一次 。那么 , 它的影响为何在后世那么大呢?首先 , 是南宋时编《宣和遗事》把这次起义故事化了;其次 , 是施耐庵写的《水浒传》 , 更是以梁山泊英雄好汉为主线 , 才使梁山泊与宋江的故事深入民间 , 影响越来越大 , 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小说虽与历史有某些联系 , 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宋江起义发生于北宋末年宣和年间 , 激起农民起义的导火线是北宋设置的“西城括田所” 。宋徽宗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 , 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设立这一机构 , 专事搜刮 。起义以梁山泊为根据地 。因为梁山地处黄河之北 , 所以 , 宋江等人也被称为河北剧盗 。梁山泊是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南方那个环绕在梁山(今梁山县南)周围的一个大湖泊 。这个大湖泊是由于北宋时期黄河的两次决口形成 。那时 , 黄河决口 , 河水泛滥 , 注入了这个本来就有的浅水滩 , 从而在梁山周围形成了一个方圆八百里的大湖泊 。那时 , 在梁山周围生活的都是些主要以捕鱼、采藕和割蒲为生的贫苦农民 , 他们生活得十分艰苦 。可是 , 在梁山这样的生活条件下 , 北宋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向辽、西夏交纳“岁币”银帛 , 还要对这里的老百姓加重剥削 , 除了原来交纳的赋税之外 , 又一下子增加十万余贯 , 人们交了朝廷的赋税后 , 连生活都不能保证 。而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收入 , 又在梁山泊周围设卡征税 , 梁山的老百姓无论是捕鱼 , 还是采藕都要按人头数交税 , 否则 , 就要按照漏税的法令来施以重罚 , 就是遇上水旱灾害 , 百姓颗粒无收也不减免征税 。梁山附近的老百姓实在忍受不了官府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 就以梁山泊为基地进行反抗 。
起义的规模有多大 , 据有关史书如《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记载 , 只有三十六人 , 这三十六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 。当然根据现实推测 , 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 , 仅此三十六人就“横行齐、魏” , 宋朝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 , 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办到的 。据此有人认为 , 这三十六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 , 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 , 可能是三十六条好汉 , 后来 , 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 , 但为了方便起见 , 仍然以三十六人名字称呼 , 这种解释有点合乎情理 。那么 , 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 , 也无法统计 , 粗略估计 , 大致有数千人的队伍 。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有三十六位英雄 , 那么为什么到了《水浒传》就变成一百零八位呢?郎瑛在《七修类稿》这样解释:“贯中欲成其书 , 以三十六为天罡 , 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 。所以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之说 。施耐庵在写小说有感于宋江起义有“替天行道”之言 , 对于当时那些“非礼之礼 , 非义之义 , 江必有之自亦异于他贼也” , 才将梁山三十六位英雄写成一百零八位 , 小说终归是小说 , 我们不能当成历史来对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