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从“第一篇论文”到“最后一篇论文”,走好AI产研融合创新之路( 二 )


吴军总结认为 , 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 青年AI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三种思维 , 即逻辑思维、实验思维和数据思维 。
探索学术休假
开辟人才成长的跨界通道
学术休假(Sabbatical Leave)是当前欧美高校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师发展制度 , 即每隔一定的年限 , 教师可以选择在全薪或减薪的情况下 , 外出休整一段时间用来学习、旅行或实践 , 以此调整来激发研究者的创造力 , 李飞飞教授就曾在其学术休假期间在谷歌完成了多个有影响力的产品 。
参与讨论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学术休假非常值得在国内推广 , 吴信东和田奇分享了他们的学术休假经历 , 认为这一模式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暂时卸下教学和行政制度的压力 , 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研究 , 帮助他们拓宽思维模式、建立学术和产业人脉资源以及带回工业界产生的具体的研究问题 , 是一种学术和工业界的双向流动 。
陶大程认为 , 当前学术研究有时容易落入盲目追寻学术热点、跟风发论文的误区 , 通过学术休假 , 教师们能够了解到学术落地过程中的实际业务 , 无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上都能够更加“接地气” 。
结合自身的创业经历 , 丁晓伟认为学术休假制度对于具有工业梦想的教授来说起到了创新创业“孵化器”的作用 , 帮助研究人员将成果转变为对社会的贡献 。
对于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 , 专家们也做了探讨 , 一方面如何平衡部分老师的科研、教职和行政工作 , 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 另一方面 , 当前高校已形成了围绕论文、项目的既定的晋升考评体系 , 如何将学术休假的成果与现有的考评体系相结合是推行这一制度的关键 。
在1小时的讨论中专家们讨论氛围热烈 , 金句频出 , 成为了产研无缝对接的新起点 。由此看来 , 从某一技术领域第一篇论文在学术界的诞生 , 到工业产品成熟后最后一篇论文的成果总结 , 学术界和工业界并不存在坚实的壁垒 , 它们之间的旋转门应该是开阔的 , 人才的流动和制度的完善都能够帮助“学”真正面向“用” , 促使“产”推动“研” 。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采访人员 陈嘉音
【学术|从“第一篇论文”到“最后一篇论文”,走好AI产研融合创新之路】编辑:陆天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