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向前浪发问,AI后浪最关心什么?

后浪|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向前浪发问,AI后浪最关心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主办方供图
昨天是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后一天 , 在“全球人工智能的传承与发展”论坛上 , 业界和学界的“后浪”向“前浪”发问 。
问题一:AI的未来到底在哪 , 从业者要如何准备?
目前 , AI技术在多个领域有深入应用 , “下一站AI的主战场在哪”成了“后浪”们迫切关注的方向 。对此 , 美国国家工程院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沈向洋、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分别给出了各自的预测 。
【后浪|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向前浪发问,AI后浪最关心什么?】沈向洋表示 , 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新的交互 。人与人之间交互 , 出现了语言;人与计算机交互 , 出现产生了计算机语言;人与AI交互 , 尚存更多想象空间 。语言方面以外 , “硬件交互”也值得思考 , 例如智能眼镜背后的计算机视觉技术 , 正尝试让计算机模拟人来“看” 。
“下一个较大的突破可能是在认知层面上 。” 高文说 , 语言意味着高层次的理解 , 目前人工智能系统在语言方面稍弱 , 认知水平尚需提升 。
面临AI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 , 从业者也需有所准备 。高文提出了三个“做东西的境界”——更便宜 , 更好 , 做到别人“没做到的” 。“前浪”努力地抵达第一境界 , “后浪”要做的是“更好” 。至于第三层 , 沈向洋表示 , 期待看到“后浪”们勇于探索 , “今天人工智能在中国有这样好的环境 , 大家应该下定决心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 。”
问题二:缺少资源 , 如何创新?
AI的各领域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突破 , 这背后依赖于资源的大量投入 。可若缺少资源 , 还能做出有价值的创新吗?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林达华代表“后浪”提出了这个问题 。
高文提了两条建议 。如果能获取资源 , “哪怕花一千万美元训练一个模型 , 只要不用你自己掏钱 , 就要高举高打地做 。” 若实在缺少资源 , “后浪”们可以在可获得的资源基础上 , “有多大本事干多大的事” 。另外 , 从长远来看 , 市场化的东西正慢慢往低成本方向走 , “年轻人只管跟着整个硬件发展水平走 , 不用过多担心 。”
沈向洋提出 , 我们可以不“扎堆” , 重新思考一下未来的方向 。”他认为现在的大模型存在道理 , 但同时 , 未来5-10年里重要的方向是混合模型 。“后浪”们可以尝试打破资源依赖 , 思考新的出路 。从资源提供方这个角度来看 , 美国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呼吁政府对AI进行更多投资 , 做AI Research Club 。这也值得我们借鉴 。
问题三:学AI要不要读博士?
AI是科学驱动的产业 , 学生们对于“要不要读博士”存有疑问 , 卢策吾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吴文俊人工智能博士班班主任 , 对于博士培养也有疑问 。
“每个人的诉求不一样 。”高文表示 , 做产业化或市场化内容不如直接投入一线 , 精雕细刻 。学术性工作需要读博士 , “做学问需要积累和沉淀” 。
关于博士培养 , 沈向洋在清华杨斌校长的话的基础上做了延伸——要“成人”、“成才”、“成群”、“成事” , 即收获自信、学到东西、学会合作、完成目标 。“AI博士和其他博士没有太大的区别 。”
针对这个话题 , 对谈嘉宾们也纷纷分享了读博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
沈小勇和卢策吾回忆起当年通宵写的文章 , 说那是对毅力、体力巨大的考验 。“除夕夜 , 我开车看着宾州的白雪茫茫去学校实验室做试验 。”这是女博士张娅的经历 。“宝剑锋从磨砺出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磨砺给予博士养分 。
同时 , 他们也认为“读博士是非常幸福的一段经历” , 可以在受保护、被支持的环境下做自己喜欢的课题 。林达华说 , 博士阶段给了他思维方面的训练 , 这对他的职业生涯 , 包括团队管理、新方向开拓等有着巨大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