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欧洲古堡比起来,中国式城堡为什么不一样?

文章转载自:地球旅客ID:NEAs-B612和欧洲古堡比起来,中国式城堡为什么不一样?
古 堡 往 事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大概讲了这么一个事:主人公K应聘抵达某城堡做土地测量员 , 他在城堡外的村子四处打听徘徊 , 想方设法联络城堡办事员 , 但终其一生都没能踏入城堡半步 。城堡就像是一个不可触碰的存在 , 它依附于村落 , 却又和村落完全隔绝 。 城堡外的人难以进入城堡窥得一貌 , 城堡内的人也对外面的世界毫不关心 。 卑微的民众在城堡的阴影下绝望又麻木地活着 , 即无足轻重 , 也无能为力 。虽然小说延续了卡夫卡一贯的荒诞基调 , 但小说中的这座城堡却是众多欧洲城堡无比真实的历史写照 。和欧洲古堡比起来,中国式城堡为什么不一样?
捷克布拉格城堡 , 来自摄图网在我们的印象中 , 美丽的童话故事总是在雄伟的城堡里上演 , 王子亲醒公主、美女爱上野兽 , 灰姑娘落下水晶鞋……城堡也因此被人们赋予了“浪漫”与“梦幻”的标签 。但事实上 , 城堡从来都不是温情的产物 。在黑暗的中世纪 , 城堡是欧洲封建领主们争夺领地、威慑民众的据点;文艺复兴以后 , 攻防体系被奢华的装饰所替代 , 城堡亦成为贵族阶层囤积财富、彰显身份的标识 。正如卡夫卡在小说中所描绘的 , 绝大多数城堡都只是欲望的堆砌 , 无论它们看上去是如何的美轮美奂 , 都无法抹除其自私和贪婪的基因 。然而 , 深藏在中国太行山中的城堡却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 。和欧洲古堡比起来,中国式城堡为什么不一样?
山西阳城县郭峪堡豫楼 , 摄影孤城在太行山南端 , 晋城以西约50公里处的沁河河谷中矗立着数十座明清时期的古城堡 , 这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堡群 。这些以砖木土石构筑而成的古堡 , 外表虽朴素粗犷 , 不及欧洲城堡那样绚丽夺目 , 但其间的雕梁画栋和高楼邃阁却毫不输风彩 。 它们散落在丘壑之间的一个个村镇里 , 如历史遗珠把晋东南四百年峥嵘岁月封存在了沁河两岸 。和欧洲古堡比起来,中国式城堡为什么不一样?
沁河古堡之砥洎( jì)城 , 摄影孤城发源于太行山西麓的沁河是山西省的第二大河 , 它从太岳山一路南下 , 穿过汾河平原和上党高地之间的丘陵 , 在晋城劈开太行绝壁 , 向东汇入黄河 。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 , 沁河的径流量和流域面积并不出众 , 但它却是古人类最早活动的区域之一 , 而素有“河东屏翰”和“三晋门户”之称的晋城也在沁河的滋养下成为一片富庶之地 , 并有了一个贴切的名号——泽州 。和欧洲古堡比起来,中国式城堡为什么不一样?
沁河古堡密集分布的范围 , 制图@孤城1870年 , 德国学者李希霍芬为考察山西的矿产资源 , 从洛阳出发 , 经由晋城进入太行山 。 当他走到晋豫交界处的天井关时 , 对狭窄古道上依旧繁忙的商旅诧异不已 。随后 , 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粗略计算了一下 , 中午时分 , 20分钟内有102辆骡车、108个背货的苦力经过……这一天我在路上遇到的货物总量可以达到150吨 , 大多是些铁制品……”对这个现象 , 《宋史·地理志》早有一句简明扼要的概括:当太行之险 , 地有盐铁之饶 。盐是后来晋商崛起的敲门砖 , 但铁 , 却是沁河流域自古以来的丰盛 。和欧洲古堡比起来,中国式城堡为什么不一样?
晋城民俗打铁花 , 取自《晋城旅游宣传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 晋城的冶铁技术就已经凭借一把削铁如泥的“阳阿剑”闻名诸侯;隋唐时 , 整个上党地区的铁器交易中心就在晋城;宋元两朝 , 官家放开民间冶铁 , 以“九头十八匠”为代表的铁冶小镇在沁河流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炉火相接的冶铁作坊 , 络绎不绝的车马驼队 , 昼夜不歇的装卸与启程 , 冶铁产业如转动不息的风火轮 , 点燃了生活中的各类需求 , 也酝酿着沁河上的所有可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