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基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能少( 二 )


需要强调的是 ,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未来投资决策中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 基础设施建设消耗大量资金、资源环境、能源、人力等要素 , 若过量或过于超前 , 则会带来成本过高、使用率不高、产能过剩等负面影响 。 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益性强 , 始终处于严重供给不足的状态 , 应是近中期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重点 。
目前 , 在我国新基建投资计划中 ,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份额较小 , 国家着重提及的七大新基建重点领域 , 除新能源充电桩以外 , 其他典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均未在列 。 为落实新基建发展战略 , 在各省公开公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中 ,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占比从2019年的2.6%提升至2020年2月的6.9% 。 尽管提升了4.3个百分点 , 但份额仍然较低 。
同时 ,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机制仍有待健全 。 目前 ,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以政府投资为主 , 收费机制不健全 , 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效应不明显或不易识别 。 项目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有待提升 , 可研、环评、能评、土地预审、规划用地许可等配套政策滞后 , 项目前期储备工作不足 , 造成落地性差 , 很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
3.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应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体系 , 引导各地在项目实施中提高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份额 。 为此 , 笔者建议从资金筹措、提升经济拉动力、储备项目等方面加以落实:
增加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在新基建投入中的占比 。 相关数据显示 , 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主要基建工程支出约2.09万亿 , 其中 , 城乡社区公共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设施、污染防治、水利工程占比分别为49.1%、17.7%、12.0%、11.7%、9.5% 。 应强化基建投入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倾斜 , 为供给严重滞后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预留更大发展空间 。 鉴于财政基建投资主要依靠发行政府债券实现 , 建议地方在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时 , 确保用于生活污水和固废治理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 。
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 优美的生态环境对吸引人口定居置业、做强文化旅游业等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 地方在谋划招商项目和PPP项目时 , 可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项目捆绑实施 , 让生态基建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为开发项目赢得经济溢出效益 , 由开发项目支付生态基建项目成本 , 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 同时 , 建议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相关研究工作 , 提高决策、规划、实施水平 。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工作 。 在新基建政策的推动下 , 储备基础好的部门和领域 , 落地实施的项目和资金理应相对更多 。 为满足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的紧迫需求 , 建议有关管理部门指导地方根据国家、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制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融资计划 , 以生活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置为重点 , 明确近五年的年度项目实施清单与资金筹措方案 , 提前做好近两年待实施项目的前期工作 , 并预留前期准备费用 , 组织专家开展科学论证 , 为又快又好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宝贵的时间和机遇 。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1日 05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