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大胯|换个角度再看「自卑」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换个角度再看「自卑」
奔跑的大胯|换个角度再看「自卑」
本文插图

在很多人的认知领域中 , 「自卑」通常是被看作是贬义词 , 甚至谈之色变 。 然而 , 这种语境下的「自卑」就过分狭隘了 。 其实 , 广义上的「自卑」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 , 它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 只不过很多人有意或无意地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自卑的感觉 。
在当下社会地位激烈竞争环境中 , 除了工作的压力之外 , 人们被「房奴」、「车奴」等意识形态禁锢 。 其中 , 由于自卑引发的精神问题更是普遍 。 重新看待「自卑」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
传统观念上总是会认为 , 苛刻的外界生长环境、孱弱的内在身体素质会导致自卑意识的产生 。 然而 , 也总会有例外出现——富裕的家庭却没有幸福的童年 , 强大的体魄却缺乏坚强的意志 。 这些例外不仅在各类经典文学作品中出现 ,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伟人也曾因此备受煎熬 。
法国作家蒙田就曾在《蒙田随笔集》中哀叹自己身材矮小 , 不像其他同龄人会游泳、击剑等体育运动 。 他从与他人的对比和自身的身体缺陷表达了自己的自卑感 。
环境的制约和外界的种种压力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缺陷 ,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会导致人们觉得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 并因此对自己感到怜悯 。 人总是要和周围的世界产生联系 , 如果个体不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的世界 , 甚至被周围的世界拒绝和排斥 , 他在与周围的世界比较之后 , 会发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 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 渐渐产生逃避现实的倾向 。
这些矛盾的事实使得我们的骨子里始终留存着自卑意识 。 从长期来看 , 如果这种因为压力而产生的自卑得不到释放 , 很容易导致心理病变的发生 。
其实 , 自卑是一个中性词汇 。 在心理学中 , 自卑主要分为两种:「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
自卑感最初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缺陷 , 之后心理的无能感和社会感的缺失也可能引起自卑感 。 这就使得自卑的广度发生了变化——从内在因素引起自卑 , 延伸到外在因素引起自卑 。 心理学界早已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
自卑感的背后 , 是我们希望改善自身的期盼 。法国著名文学家司汤达曾言:
自卑感是卓越的人类灵魂 。他认为自卑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正常的心理状态 , 他也并没有完全否定自卑 , 同时认为自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换句话说 , 自卑感本身具备积极的驱动作用 , 是人们为了弥补某个方面的缺陷 , 而期望做出改进的动力来源 , 本质是一种健康的表现 。
然而 , 这并不代表自卑感越强 , 人就越有上进心 。 一旦自卑感超过人承受能力 , 就很可能导致精神上的疾病 。 很可能让人产生束手无策、心灰意冷、万念俱灰 , 甚至是破罐子破摔的感觉 。 这其实就是自卑感过重导致的反常作用——「自卑情结」 。
当一个人面对他暂时无法应付的问题 , 并表示自己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 , 便会出现「自卑情结」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自卑情结的具体表现就不一定是悲伤、流泪这类的示弱的表现 , 也有可能是暴怒、憎恨等过激的行为 。
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大特点就是他的表达经常是「我要……但是……」 。 比如:「我也想到大公司上班 , 但是我的学历不高 , 他们肯定不会录用我 。 」一旦人们用这种转折、绝对化、自相矛盾的语言来表达时 , 这其实就是自卑情结出现的信号 。 在这类感受不能够得到有效疏导时 , 「中性的」自卑就很可能会转化为「消极的」自卑情结 。
三国时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 , 也不让天下人负我」的人生观;前些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因为小事而杀害同学;中国第一整容达人「红粉宝宝」先后花费四百万元为自己整容 , 最终将自己整成了残疾人……这桩桩件件悲剧的背后 , 是自卑情结得不到转化与升华的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