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工场研究院|中国新药投资迎接帝国时代( 二 )


嫁接技术在投资人的驱动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 越来越多的这类公司开始IPO , 给市场不断讲述着未来的盈利的故事 , 被投新药公司的创始人多为没有商业和临床背景的科学家 , 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未来的商业格局是什么 。
明白新药的人知道嫁接式新药是永远不可能真正盈利的 , 只能在国内支付系统的漏洞下靠巨大的销售费用占比的营销手法暂时来获取不当收益 , 虽然目前的情况下浑水公司对于这些公司的兴趣还不大 , 但是泡沫破灭只是时间问题 。
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 , 嫁接式新药在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 , 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伪国际化新药阶段 。 嫁接式新药之所以走国际化之路的原因也很简单 , 中国新药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占比大约为2-5% , 加上国内同靶点类似物众多 , 所以导致只是瞄准中国市场的新药很难收回投资成本 。
最关键的是新药投资人开始希望看到中国新药走向国际化 , 有的公司适时提出了HCHO(half china half oversea)的嫁接式新药开发模式 。
之所以称其为伪国际化 , 是因为其本质就是个嫁接式新药 , 同靶点的国际新药早就在市场上了 , 所以大家看清楚了其中的包装技术就会明白 。
首先的一个包装技术就是不惜代价走国际化临床和注册的道路 , 明明就是这样一个嫁接品的新药 , 一定要做国际化临床进行国际化注册 , 其实能够完成国际注册只能表明你的团队会在国外申报个新药而已 , 所以即使被国际批准的新药一样不被国际市场认可又谈何国际化?
另外要强调其嫁接式新药非me too , 至少是me better , 甚至是best in class , 既然是如此的高大上 , 就必须在临床上找到同靶点的前辈新药没有做过的适应症吧 , 于是就不惜代价做新的适应症 。 关于这个包装技术先生的比喻倒是简单:同样的一棵树的木头 , 人家用来做了桌椅 , 你说你发现了这些木头还可以当柴来生火煮饭 , 这个包装技术是不是不难看明白?
新药投资的战国时代发展到现在 , 嫁接式新药的烧钱速度远远高于其初始阶段 , 特别是强行走国际化开发道路的HCHO模式烧钱程度甚至超过了真正的新药 , 就算是在国际获得注册的嫁接式新药也一样无法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 所以寄希望嫁接式新药在国际市场有回报的想法无疑是一厢情愿 。
国内方面熟练掌握嫁接技术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 导致同一个靶点居然出现数以百计的嫁接式新药 , 随着中国的新药注册政策和医保政策的不断改进 , 这些嫁接式新药依靠高的销售费用占比来获取中国市场的商业模式也无法持久 。
另外从注册角度来说 , 这些只在中国被批准的嫁接式新药甚至连缅甸、孟加拉国这样的地方也不认可 , 这让CDE批准的这些嫁接式新药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尴尬 , CDE未来一定会下定决心杜绝那些只在中国注册的嫁接式新药 , 所以即使在中国市场也很难获得回报 。
虽然嫁接式新药没有投资回报 , 但是对于社会的最大危害巨大 。 究其危害倒不是因为占用了大量社会资源来进行的无效劳动 , 也不是因此而影响了中国新药的研发环境 , 其真正的社会危害是破坏了中国新药市场的生态环境 , 以“中国创造”和“自主科技”之名绑架医保 , 继续让国人承担一病致贫的悲剧 , 其危害之巨大 , 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来消化 。
另外嫁接式新药的临床研究相对真正的国际化新药过于敷衍 , CMC的功底不够甚至远低于印度药的CMC水准 , 定价却与同靶点的进口药相关联 , 给进口药在中国的高价定位提供了巨大支撑 , 导致进口药价格无法通过医保“以量换价”的策略来大幅降低 , 从而使嫁接式新药在中国市场扮演了劣币驱良币的角色 。
过几年等嫁接式新药泡沫破灭的时候 , 我们就会发现 , 中国不仅没有新药研发能力 , 同时仿制药生产能力也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 真正的一夜回到解放前 , 所以其社会危害巨大而深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