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麻兰村|平度白沙河街道前麻兰村:“小流转”引活“大产业”

半岛采访人员 王洪智 通讯员 金继浩
前麻兰村,位于白沙河街道中部,总户数730户,2400人,共有党员83名,“两委”成员5名,耕地面积4320亩 。近年来,村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立足土地做文章,探索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就业”的模式,将村集体和农户联结在产业链上,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如今,前麻兰村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2000多亩,每年仅土地租赁服务收入5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77万元,年人均土地流转收入2200元,务工收入9000元 。
前麻兰村|平度白沙河街道前麻兰村:“小流转”引活“大产业”
文章图片

前麻兰村|平度白沙河街道前麻兰村:“小流转”引活“大产业”
文章图片

土地流转破解发展难题
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前麻兰村村民,一个“地”字在他们心中重千斤 。但受限于村庄人多地少的现实,农业产业很难做到规模化运作获得可观的收益,种地收入远不如外出打工、经商来的多 。“难道守着4000多亩良田就无计可施吗?”2012年,村“两委”新班子上任后,面对村集体长期零收入的窘境思索发展的突破口 。
“过去全村土地被分割成数百个散小地块,大型农机派不上用场,新品种、新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种植效益也不高 。”村支部书记金正木一语点出症结,经研究和考察,村“两委”决定由村集体牵头,成片流转土地做高效农业 。
村“两委”利用村庄能人等社会资源多方打听,把握种植意向,当得知青岛客户有600亩芦笋农业订单落地难时,村“两委”下定决心将此项目的落地作为土地流转的发力点 。项目确定后,村庄积极发挥党支部作用,实行“两委”成员分片包户制度,每人划分80-100户做村民的工作,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联席会,讲道理、算账目,最终确定了每亩1100元的土地流转价格,许多农户觉得非常合算,流转积极性极高,首批有450户农户顺利签定协议 。尝到了甜头的村民带来了良好的流转基础,七年来,前麻兰村共“深耕”村庄4900亩集体经济“试验田”,全村730户村民全部参与了土地流转,村庄将流转的2200余亩土地统一规划利用 。依据“高效益、能持续、带动力强”的总体目标,把握绿色产业、技术优先的总体规划,2012年-2016年,先后引进540亩芦笋基地、610亩鑫光正观光旅游园、580亩小农兵桃文化产业园、125亩润泽生绿色蔬菜农场、160亩明德康泰基地 。地虽然还是那片地,但收入翻了十倍,原先一亩地收入2000元,如今变成了2万元 。
前麻兰村|平度白沙河街道前麻兰村:“小流转”引活“大产业”
文章图片

前麻兰村|平度白沙河街道前麻兰村:“小流转”引活“大产业”
文章图片

前麻兰村|平度白沙河街道前麻兰村:“小流转”引活“大产业”
文章图片

前麻兰村|平度白沙河街道前麻兰村:“小流转”引活“大产业”
文章图片

村企联合实现“三方”共赢
通过村企合作,村庄实现了经营主体、农户、村集体三方共赢 。土地流转的村民除可获租金外,还可以通过基地务工,在地头上解决收入问题 。村“两委”通过为公司提供生产服务,统一征集农户土地,收取生产服务费壮大集体经济 。而企业也解决了项目落地难、用工荒的问题,产生了良好效益 。
每到芦笋收获期,基地每天都有100余工人忙碌着收割、包装芦笋,其中,有10余个常年固定工是前麻兰村和周边村庄的村民,每月能拿到几千元工资不等,使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也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到农业园打工 。2019年,仅前麻兰村就有130多名村民常年在落户本村的农业园里打工,村民金华谟,因女儿重病不治,负债累累,和老伴把家中6亩地租赁给了小农兵桃文化产业园,每年可获得6000多元租金,金华谟也到桃园里当了固定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至今已工作5个年头,每年1万多元打工的收入,自己和老伴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通过土地流转、村企联合,村里摆脱土地束缚新增务工经商的村民有600多人,村民每年增收5万余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