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文学地理学前驱、普鲁斯特研究学者安德烈·费雷提出:“作品并不仅仅在时间里诞生 , 而且在地点里诞生 。 ”
无论从写作者还是阅读者的角度 , 文学总有一个空间维度 。 这种空间是一种镜像 , 与现实有一个审慎的距离 , 更贴近浮在城市空中的某种气氛与情绪的真实 。
北京意味着繁华与现代:错综的宽阔马路 , 高耸的写字楼群 , 林立的奢侈品商店 , 盛开在路中央的月季 。 好像什么都可以在这里被实现 。 但在这之下 , 还隐藏着一个庞大而沉默的部分 , 他们沉在繁华之下 , 是一座城市的地基 。
外来人口在北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 这些人的生活和北京这座城市一样 , 驳杂、多元 。 他们的分布构建了另一种北京地图 。 文学记录了他们的奋斗与失落 , 绝望和希望 。
有关北京的文学作品在风格上呈现出某种分裂:一种是老北京般的慵懒、传统、琐碎而余裕;而另一种风格却显出了不安、变动 , 也暗含着入侵者一般勃勃的野心和悲壮 。
1
繁华深处——王府井
北京是空间 , 也是时间 , 时间铸在空间里 , 体现为城市的变动和与之相伴的人的命运流转 。
北京总是在变 , 《北京时间》中 , 作者荆永鸣发出这样的感叹:
北京的时间比乡下的时间过得快 , 在遥远的记忆中 , 乡下的时间总是被老土墙挡着 , 那是一寸一寸地挪 。 北京就不一样了 。 太阳就像挂在陀螺上 , 一转就是一天 , 一转就是一个月……
这是全书开篇第一句 , 也被打在书封上 。
这种变动将人的命运抛掷 , 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繁华缝隙中的外乡人 。
东长安街上 , 交织着著名的商业街王府井大街 , 这里聚集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缩影 , 但延伸进去的小胡同承载着的却是这个城市的旧与慢 。 它们与繁华近在咫尺 , 却毫不沾边 , 里面容纳了住着人的煤屋子 , 夜里睡满了人的小餐馆 , 墙角的烧饼摊 。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在城市中心王府井 , 延伸进去的小胡同承载着的却是这个城市的旧与慢 。
“我”所在的这条胡同里共有九家餐馆 , 其中七家是外地人开的 。 “我”和妻子从北方老家来 , 也开起了小饭馆 。 “我们”睡在四平米的房间里 , 隔板外就是店里伙计睡觉的地方 , 欲望在夜里滋生却只能压抑下去 。
可以想象 , 北京的夜晚是那么的迷人 。 宽阔的大街上车水马龙 , 森林般的高楼大厦 , 处处炫耀着霓虹灯的深夜之美 。 然而 , 近在咫尺的一切都属于别人的奢华 , 是别人的热闹 , 和我这种北京的人没有任何关系 。
与其说“我”是留在北京 , 不如说是留在北京的胡同里 。 店在胡同里 , 租的房子也在胡同里 , 生活曲折逼仄也像是胡同尽头 。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北京时间》 , 荆永鸣著 ,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版
繁华之处主宰着城市的变迁 , 而“我们”却从不是变迁的推动者 , 而是顺从者 。 “我们”共同见证了北京的时间 。
这时间体现在他们的生活里 , 也体现在胡同的变迁和消失里 。 而他们也被动地随之跌宕 , 被浪潮送到某个地方 。
这座城市是怀旧的 , 一砖一瓦都勾连千年 , 却也是健忘的 , 一个门脸 , 一级台阶都留不下 。 胡同见证了他们的脸面和尊严 , 辛苦和汗水 。 胡同消失后 , 旧日故事无处可寻 。
作家宁肯说:“城市是时间的容器 。 ”
那么人便是容器中的颗粒 , 淹没在了时间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