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世界罕见“毒气”隧道顺利贯通
本文插图
红豆山隧道口(周永勃摄)
7月9日 , 随着最后一声炮响 , 由中铁十局承建的云南大(理)至临(沧)铁路全线重点控制工程——红豆山隧道顺利贯通 , 标志着国内首例、世界罕见的有毒有害气体隧道掘进难题顺利攻破 , 为大临铁路早日开通奠定坚实基础 。
大临铁路红豆山隧道 , 是目前我国铁路建设中遇到的唯一一座汇集了8种有毒有害气体、长距离大规模强涌水、高地温、长段落花岗岩蚀变的长大隧道 。 隧道位于临沧市凤庆县、云县境内 , 全长10616米 , 毗邻澜沧江 , 群山环抱 , 地理环境极为复杂 , 为完成10公里多的隧道 , 施工便道修了37公里 。
本文插图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世界罕见“毒气”隧道顺利贯通】
红豆山隧道内积水(周永勃摄)
本文插图
红豆山隧道挖掘现场(周永勃摄)
“红豆山隧道之所以称为世界罕见‘毒气’隧道 , 因为有害气体的种类最多、浓度最高、危害程度最大 , 其有毒有害气体极高度危险区域长达4210米 , 高度危险区域3630米 , 高度以上危险区域占隧道全长的73.8% , 每掘进一米都充满未知与挑战 , 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知道贯通的份量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 ”中铁十局大临铁路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全斐感慨地说道 。
红豆山隧道于2016年5月开工 , 2017年6月隧道内发现硫化氢、二氧化碳等8种有害气体 。 此外 , 隧道内还遇到近40℃的高温区域 ,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 , 需要外运大量冰块降温 , 工人们经常顶着高温、佩戴防毒面罩进行施工 。
本文插图
施工人员顶着高温、佩戴防毒面具作业(周永勃摄)
由于没有可借鉴的施工经验 , 施工单位多次邀请石油、煤矿等行业知名专家现场会勘 , 召开专家会 , 研究有害气体的处理方案;同时在红豆山隧道建立“特殊地质专业研究实习基地” , 组织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共同学习 , 掌握有害气体的防范知识 , 研讨具体的施工方法、工艺标准 。 在拼搏实干中创新、创新中拼搏实干 , 经过反复的现场验证 , 形成了一套针对多种有害气体的控制标准和施工方法 , 成功解决了多种高浓度、有突出危险有害气体隧道施工难题 。 2019年11月 , 红豆山隧道科研团队参与了川藏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暂行规定的编制 , 第一次将有毒有害气体隧道的危险等级划分标准 , 预报、监测、防突及风险管理纳入设计及施工规范 。
本文插图
施工人员进行日常气体监测(周永勃摄)
中铁十局大临铁路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全斐介绍:红豆山隧道的施工难点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 施工中形成了施工工法4项、专利40项 , 其中“有毒有害气体地下工程消石灰水光面爆破”“有害气体隧道快速降毒”等施工方法和“隧道有害气体监测数据无线接力传输系统”等发明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 。
自2016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 , 面对隧道复杂的地质条件 , 全体参建人员坚持“科学、快速、均衡”的施工理念 , 以“资源配置、工法优化、工序管理”为核心 , 坚持“岩变我变”的推进思路 , 强支护、控变形 , 紧盯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及预警信息管理 。 今年以来 , 项目坚持防疫复工两手抓、两手硬 , 确保施工生产安全有序进行 。 1200人的团队 , 历经15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 , 终于实现了红豆山隧道顺利贯通 。
推荐阅读
- 下半年的蝗虫
- 蝗灾入侵云南普洱,太可怕了,密密麻麻的全是虫!
- 人民微评:存敬畏,知戒惧
- 戏说健康|43条暑假中小学生安全提示,老师请告知家长!(人民日报建议)
- 央视新闻客户端|安徽合肥将城市防洪Ⅱ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
- 人民日报:戴耀廷的拙劣表演还能持续多久?
- 人民日报|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
- 央视新闻客户端|工信部要求严厉查处“3·15”晚会曝光的信息通信领域违规行为
- 白露|云南蒙自特大杀人案回顾:因家庭矛盾连杀10人,事后服毒自杀!
-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全力救援!信阳多地发生洪涝灾害,消防已紧急疏散67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