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一线职工想创新,身份界限能否打破?( 二 )


鞍钢这一改革 , 破除了职工身份基本固化藩篱 , 激发起普通职工 , 尤其是生产服务岗位人员积极上进的热情 。
今年44岁的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东鞍山分公司维修电工、高级技师马志刚去年7月申报的是电气自动化工程师 , 顺利通过 。 “首先认可了我的能力 , 还多了一条上升通道 , 让我更有奔头 , 如今我也愿意积极主动地研究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 ”马志刚说 。
晋升空间更广了 , 随之而来的是待遇跟得上 。
5月28日 , 刘铁被评为第二批9名“鞍钢工匠”之一 , 将享受厂级副职待遇 , 还有像刘铁这样的一线职工可享受“工程师”待遇 。
藩篱逐渐破除 , “评而不聘”则成了接下来的拦路虎 。 “工人可以参评‘工程师’” , 文件一出 , 黄俊就找过企业的人事部门 , 经理拿出《公司内部职称评聘管理办法》 , 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 , 获得任职资格后才具备被聘为相应技术管理人员的条件 , 各职称等级采用择优选聘的方式 。
“也就是即便个人参评成功 , 企业不聘用 , 我的待遇还是升不上去 , 而且晋升管理岗还是没啥希望 。 ”黄俊失望地说 。
培养复合型人才 , 激发职工创新热情
“一线管理工作特别需要复合型人才 , 既有理论水平 , 又有动手能力 。 而这种复合型人才往往创新成果也是最多 。 ”李超说 。 他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他向采访人员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1989年他到鞍钢冷轧厂检修车间当了一名维修钳工 , 后担任设备维护保障的点检员 。 因为干活善于动脑子 , 技术进步很快 , 由单位特批参评专业技术职称 。 于是 , 他先获评助理工程师 , 2018年评为工程师 。 然而 , 这个政策只给少数工人技术尖子 , 没有形成制度 。 李超说 , “如今 , ‘双师制’让更多的一线职工可以像我一样大展身手 。 ”
2018年8月 , 辽宁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 , 明确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 比如 , 每两年在一线技术工人中命名奖励100名“辽宁工匠” , 重点推荐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参评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 , 同时给予一次性10万元生活补贴 , 各地区给予相应配套待遇 。 “辽宁工匠”经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评委会评审 , 可直接获得正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 。
“政府出台的政策为企业打了个好样 。 给技能人才晋级加薪不是加重企业负担 , 而是留住了人才 , 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良方 。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说 。 他表示 , 部分中小企业应当转变观念 , 建立人才评价管理长效机制 , 同时兑现福利待遇 。 这样才能激发职工创新热情 , 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
他建议 , 企业要为高技能人才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年资(年功)工资制度 , 合理确定年资起加点和工资级差 。 试行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 , 鼓励各类企业设立特聘岗位津贴等 , 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落实经济待遇 。
采访人员手记
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 让“青工都爱学技术”
去工厂、工会采访时 , 时常听到“青年工人不爱学技术”的话题 。 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职工身份基本固化 , 即工人只能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晋升 , 而大学生毕业入职后 , 则按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晋升 , 而这种固化的身份往往要伴随一名职工到退休 。 尤其是工人 , 社会地位不高 , 收入不高 , 而又不能改变 , 他们怎么能愿意学技术搞创新呢?
辽宁省一些大型企业进行了打破职工身份界限的探索和实践 , 即工人可考专业技术职称 , 专业技术人员可考技能职业资格 。 采访人员采访了多名考取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称的高级技师、技师 , 他们几乎个个都为这项改革感到高兴 , 多了一条上升通道 , 他们更有奔头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