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熙|巍然太行·镇朔将军
巍然太行·镇朔将军
——魏镇先生山水画小议
□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副馆长 黄戈
文章图片
魏镇 , 著名国画家魏紫熙之子 。 1946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 。 自幼酷爱绘画 , 在父亲魏紫熙的指导下 , 坚持基本功训练 , 精研传统笔墨技法 , 从“四王”入手 , 临摹了南宋马远、夏圭和清代石涛等诸家的大量作品 , 以及其父亲的作品 。 1981年3月入江苏省国画院从事山水画创作 。 此后一直跟随父亲作画 , 一丝不苟地研习传统 , 父亲几十年耳提面命 , 言传身教 , 父子二人又经常共同跋涉于大江南北山川胜地 。 重观察 , 勤写生 , 注重对自然生活的体察、感悟和表现 。 “外师造化 , 中得心源” , 于是 , 笔墨、生活、情性三者交相融会 , 化合为日见精进的艺术创作 。
自上世纪80年代起 , 在国内外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或联展 , 诸多作品在国内外各种展览会展出并获奖 , 其中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收藏 。 亦有多家报纸杂志刊登其作品并收藏 。
艺术著作有《魏紫熙山水画技法解析》《魏紫熙山水画技法录像》(DVD)《魏紫熙纪念文集》《大家鉴赏丛书——魏紫熙》《魏镇山水画集》《故乡情——魏镇山水画集》《魏镇山水画小品集》等 。 2009年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名家》《江苏省国画院名家系列——魏镇卷》等 。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国家一级美术师 , 江苏省国画院专职山水画家 , 文化部华夏遗产中国画院顾问 。
文章图片
【魏紫熙|巍然太行·镇朔将军】《嵩岳红叶醉秋色》123cm×330cm2016年
文章图片
《春之韵》68cm×135cm2015年
文章图片
《春韵》68cm×136cm2013年
文章图片
《河塘边的鸬鹚》68cm×135cm2015年
文章图片
《林虑山大峡谷》62cm×247cm2014年
魏镇先生是江苏省国画院著名的山水画家 , 是我非常尊敬的画院老前辈 。 恰逢其即将举办个展 , 嘱我写上几句 , 我在恭贺之余便斗胆评议一番 。 在我接触魏老师不多的时间里 , 真切感受到他对艺术强烈的执着与坦诚 , 所以在这里只想从自己直观感受谈起 , 有错谬处还要魏老师包涵后生的直言了 。
众所周知 , 魏镇继承了父亲 , 即新金陵画派巨擘之一的魏紫熙先生的衣钵和真传 , 以一派魏家山水称誉画坛 。 而在画院五老(傅抱石、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的山水画中 , 我个人认为魏家山水最大特色在于气象上低调内敛不失浑朴雄健 , 笔墨上扎实谨严不失精微变化 , 外在不事张扬、不求雕饰而内蕴丰腴沉厚、回味无穷 。 没有太多的炫技 , 没有讨喜的晕染 , 笔笔踏实、劲道 , 服帖于全幅画的整体气势和章法布局 。 具体而微谈及魏氏笔墨 , 高华朴茂 , 藏巧于拙 , 粗看似有刻板迟滞之感 , 细细体会 , 乃是画者有意放慢行笔节奏 , 腕下纸上的笔锋提按、游走、回旋 , 有板有韵 , 举重若轻 , 其变化全在运笔使转、折搭微妙处 , 而笔墨百变仍不离中锋的法门森严 , 有宋人遗意 。 所以观画者常能见魏家山水中既有宏阔巍然的北派气象 , 又有清婉秀逸的江南意趣 , 可谓“一脉荆关南北合” 。 魏镇接续、承袭父辈开创的魏家山水笔墨架构 , 不再徘徊于笔墨技巧的新变 , 而从视觉感官的形貌赋色上夺人眼球 , 从题材章法上贴近时代气息和个人体验 , 打开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 这是极为睿智的选择和对现实的理性承应 。 坦率地讲 , 传统功力是魏紫熙等这一代老画家较为普遍的优长 , 是时代造就的老画家群体性特点 , 而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的变迁使得当代画家在这个层面上较难超越他们的前辈 。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人穷尽毕生精力而不入法门 , 徒有努力奋斗而缺乏高层面的学术规划 , 最终只落得前人状貌、全无神采;或有人略得皮毛、稍具模样便洋洋自得、招摇过市 , 常作“无有朱砂 , 红土为贵”的自欺欺人之举 , 诸如此类的画坛百态令人无言以对 , 这里不再赘述 。 但我始终坚信 , 中国画时至今日的发展尽管问题多多 , 却仍能够延绵不绝、充满生机 , 绝非已是以古为徒、老成守旧的代名词 , 传统精神的现实物化更需要精神上的涅槃与技巧上的蝶变 。 魏紫熙等前辈的成功就在于化古为新、与时俱进 , 适应了特定历史氛围的需要 , 进而引领了时代审美的风尚 , 创造性地把个人风格与社会功用、大众趣味平衡起来 , 形成了具有传统底蕴而不失时代气息的“魏家山水” 。 作为家传 , 魏镇有得天独厚的机遇与优势 , 他肩负发扬光大“魏家山水”的天然职责;作为丰碑 , 魏紫熙先生的高山仰止必然也会让任何后来者在魏氏笔墨中步履艰辛、裹足不前 。 而让我惊喜、钦服的是魏镇先生的这批新作:题材上不再限于太行、黄山、黄洋界等名山大川 , 构图上也不拘泥魏家山水的经典图式 , 色彩饱满大胆、章法变化新奇 , 令人眼前一亮 。 细细品来 , 其笔墨仍是魏家样 , 样貌因时而变、化为己意而神韵不失 , 这是非常可贵的探索 , 也是充满艰辛的成果 。 我认为其价值在于不做笔墨上的“老腔调”而另辟蹊径 , 借助很多新元素、新图式激发出新的视觉效果 , 同时不失魏氏笔墨的语言规范、形式秩序 , 不远离传统笔墨的基本原则、品评标准 , 为魏家山水带来充满别样风情、别开生面的崭新风格 , 实在难能可贵 。 这也从另一角度标识了魏家山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
推荐阅读
- 太行山|太行山上有人家:特色民宿成乡村振兴“新名片”(图)
- 他是太行山上最绿的那棵树——李保国
- 太行山上|他是太行山上最绿的那棵树——李保国
- 紫霞|郑州驴友团徒步紫霞关,偶遇南太行夏季云海
- 紫霞|郑州驴友团徒步紫霞关,偶遇南太行夏季云海
- 名将左权|太行浩气传千古
- 左权将军|名将左权|太行浩气传千古
- 室外青岛西海岸太行山路中学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及室外配套施工
- 这三所即墨宅子头小学、西海岸太行山路中学建设有新进展
- 小康之美|太行水缸“转岗”啦小康之美|太行水缸“转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