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天衍开“天眼”、井盖藏“火箭”……北京防汛看不见的科技力量

夏季的京城 , 雨水频频光顾 , 暴雨、雷电、冰雹等极端天气现象也不时发生 。 不过近年来 , 面对脾气不时暴躁的大气环流 , 我们的城市应对起来越来越自信 , 也越来越游刃有余了:那些下凹的道路、桥区不容易积水了 , 市民掌握天气的变化也更及时、更准确了 。 这些变化的背后 , 科学技术功不可没 。
天衍开“天眼”精准预报为城市防汛提升“底气”防汛|天衍开“天眼”、井盖藏“火箭”……北京防汛看不见的科技力量
文章图片

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们正在分析从各类先进装备获取的观测资料7月2日下午 , 中关村南大街 , 中央气象台二层会商室一片忙碌景象 。 每位预报员的面前安装了至少4块计算机屏幕 , 上面不断显示着最新传回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示意图、风速观测图……工作人员紧盯着屏幕上观测数据的变化 , 不时交流讨论 。
与此同时 ,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天气雷达网 , 包括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X波段天气雷达等设备已处于开机运行状态 , 不放过云层内水汽的细微变化 。
变化正在发生 。 预报员发现 , 雷达回波显示屏上 , 北京周边的河北、山西、内蒙古地区上空反馈了“西红柿炒鸡蛋”色块——这是有强降雨云团的信号 , 必须及早向公众发布 。
18时 ,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 明确指出从当天20时至3日20时 , 北京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将有大到暴雨 。 中央气象台下午还在官方微博上晒出了卫星动态云图 , 告诉大家“北方下午的对流有多凶猛” 。
在北京 , 一连串预警也已经发出 。 当天下午 ,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蓝色预警 , 市水务局和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风险预警……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 , 提醒有关部门及早防范 。
傍晚过后 , 这场影响全市的大雨如期而至 。 午夜 , 北京西部的海淀区、门头沟区将暴雨预警上升到了橙色 。 幸好防汛部门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 城市运行平稳有序 , 市民生活一如往常 。
精准预报奠定了城市防汛的“底气” , 而精准预报的背后 , 正是因为一批气象科技成果在大显身手 。 除了先进的硬件装备 , 这些年我国气象部门的“软实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
【防汛|天衍开“天眼”、井盖藏“火箭”……北京防汛看不见的科技力量】中国气象局介绍 , 针对今年汛期气象实况服务的需求 ,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的综合气象观测产品系统“天衍”发挥了重要作用 , “天衍”增加了全国发生短时强降水站点的统计查询和图形产品 , 雷暴大风、高温等动态演变产品 , 为预报员提供了高质量“第一手实况图” , 在防范和应对强降雨天气过程时彰显出效能 。
井盖藏“火箭”积水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每次强降雨来袭 ,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道路积水 。 “看海”的背后很可能意味着车辆泡水、路面塌陷等次生危险 。 在海淀、门头沟等地区 , 一批依托物联网的传感器正在编织城市防汛的“末梢神经” , 它们精准感知每一次降雨的影响 , 引导每一个抢险的单元 , 将积水的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
防汛|天衍开“天眼”、井盖藏“火箭”……北京防汛看不见的科技力量
文章图片

监测路面积水的柱状传感器行走在海淀中关村西区的苏州街、海淀大街、中关村大街……很少有人会留意到自己踩过的57个井盖是否与众不同 , 它们一样的低调 , 但却有智慧的内里 。 井盖的背面装着一支长约30厘米的黄色小“火箭” 。 它叫液位传感器 , 一旦井盖下的管道水位上升至警戒线 , 传感器将立即报警 , 通知属地街道和相关抢修部门 , 精度可达厘米级 。
“我们发现 , 遇到强降雨时 , 管道水量过大冲出井盖 , 会让路面积水更加‘雪上加霜’ , 液位传感器能很大程度上给抢修抢险赢得时间 。 ”在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 , 技术装备科副科长陈建峰告诉采访人员 , 从2018年启动至今 , 海淀区已在中关村西区、上地街道、曙光街道等地部署了250多个这样的井盖液位传感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