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心理咨询之:镜映的价值和意义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心理咨询之:镜映的价值和意义
来访者|心理咨询之:镜映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插图

镜映 , 是自体心理学里最常提及的概念(技术) 。
顾名思义 , 镜映就是在镜子里映出一个人的形象 。 如果说在父母和子女之间 , 父母是子女“我是谁 , 我怎样”的镜子 , 那么在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 , 咨询师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提供一面心灵的镜子 , 中立、温和、不带评价地映照出来访者的样子 , 并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 , 反馈给来访者:“我看到你是……” , 以促进来访者去体验和探索被映照出的自己 。
人人需要被镜映
照相机是根据人眼成像的原理发明的 , 镜头就像人眼的晶状体 , 光圈就是瞳孔 , 胶片(感光元件)则是视网膜 , 相机的图像是记录在胶片或存储卡上 , 而人的图像则记忆在大脑和身体感官里 。
人类之所以孜孜以求地发明照相机 , 现代人之所以热衷拍照 , 都是因为 我们本能地渴望被看见 , 尤其是被眼睛和心灵记录 。 这也是人们喜欢在浴室和KTV唱歌的原因——我们不止是唱歌 , 我们还需要听见自己的回声 , 最好还有听众在旁边听着 , 那会让我们感到内心的满足感 。 我们去投身于文学和艺术的世界 , 也是一样的心理需求——我们渴望看到作者说出我们的想法和感觉 , 也渴望在艺术里体验到精神的共鸣 。
这就是被镜映的感觉 , 那是令人幸福和满足的感觉 , 这感觉可以帮助我们暂时地消融孤独感 , 因为在被镜映的时刻 , 我们会体验到自己正在与世界同在 , 与他人有所链接 , 那将让我们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这种 被镜映的需要 , 是所有人都有的 , 是人们时时刻刻、日日年年都在寻求着的 , 是像吃饭和睡觉那样永永远远都没个够的那种需要——无论是一个健康快乐、幸福满足的人 , 还是一个痛苦抑郁、悲观失望的人 , 都是一样 。 只不过对于后者来说 , 他们要么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需要 , 要么不知道如何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去获取满足 , 以至于愈发地深陷囹圄 , 无助困扰 , 形成一种无可自拔的恶性循环 。
镜映的疗愈原理
说到被镜映的需要 , 就必须要谈到人类的镜像神经元 。
镜像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我们迅速体验到别人的情感 , 并理解别人的意图 ,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 , 明晰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 并作出有效的反应 , 去处理当下的生活事务和人际关系 。
然而心理创伤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受到损伤 , 尤其是镜像神经元细胞群的失调 。 换言之 ,人们在人际关系上的困境 , 生活、身体和情绪管理上的失控 , 很大程度上是和镜像神经元细胞受损息息相关的 。 当一个人无法读取自身情绪的意义 , 也无法理解他人情感的意义 , 接收别人的意图时也总是有所歪曲 , 那势必会给生活(尤其是在情感生活和团队协作方面)带来诸多困境 。
来到心理咨询中 , 当咨询师去镜映来访者 , 就意味着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修复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机会和空间 。 当来访者感受到自己被咨询师看见 , 他也就能迸发出看向自己的勇气 , 并逐渐确认自己那些原本被解离出去的体验 , 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 , 最终整合自己 , 让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都更趋完整 。当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体验开放 , 能够准确辨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那么在解读他人的情感和意图时会更准确 , 这是毋庸置疑的 。
非语言的镜映
说了很多镜映的价值和意义 , 你一定正在着急地想:那么来到具体的咨询情境中 , 心理咨询师是如何镜映来访者的呢?
我在前文说过镜映是“人们时时刻刻、日日年年都在寻求着的 , 是像吃饭和睡觉那样永永远远都没个够的那种需要” , 所以咨询师根本不需要评估镜映的使用情境 , 而是应该把这个概念根植于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