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银|美文欣赏 | 李吉银:幸得一刊 白首不离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美文欣赏 | 李吉银:幸得一刊 白首不离
李吉银简介
李吉银|美文欣赏 | 李吉银:幸得一刊 白首不离
本文插图

李吉银 , 江苏省特级教师 ,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 , 扬州市小学语文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导师、扬州市小学语文李吉银名师工作室领衔导师、邗江区小语名师工作室领衔导师 , 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校长 , 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党总支书记 。 曾获全国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 , 江苏省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 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等 。 在《中国教育学刊》《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与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 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一百余场 。
幸得一刊 白首不离
李吉银
与《语通》的邂逅 ,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 , 只记得“我悄悄地来” , 在学校的阅览室里看到了它——工作之初的那几年 , 功利化的阅读 , 让我一直偏狭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期刊 , 其他方面的教学杂志基本不看——翻阅的次数多了 , 渐渐就被《语通》里面的文章吸引了 , 既有高瞻的理论性略强的文章 , 更多是实操性极强的文章 , 这些文章“讲得清”“读得懂” , 让我这个一线语文教师乐读不疲、获益匪浅 。 那些年 , 我所在的学校是县城最好的小学 , 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对外上一两节公开课 , 自然而然 , 便要查阅大量资料 , 《语通》中有很多教学设计、课堂案例 , 还有文本解读、名师点评一类的文章 , 正好对一线课堂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 它便成了我的枕边书 。
但跟《语通》的零距离亲近 , 还是在2006年 。 那年我在一所学校参加教研活动 , 听台湾一位老师讲课 , 颇受启发 , 秉着激情与冲动 , 把听课所得 , 结合自己平时语文教学的想法写成一篇文章 , 敝帚自珍 , 想来想去 , 投给了《语通》 。 不到一个月 , 便接到了编辑部打来的电话 , 说准备刊用 , 要我再按照要求稍作修改 。 《语通》在我的眼里 , 是极其高大上的一本杂志 , 自己的文章有机会在上面发表 , 让我非常激动 , 对编辑的指点 , 我在电话的这头 , 一边“嗯嗯嗯”地答应 , 一边连连点头 。
挂断电话 , 平复了心情 , 问题来了 , 电话里编辑说 的几点修改意见 , 我认真听了 , 但没有用笔及时、全部记下来 , 总感觉有一两点忘记了 , 怕文章修改以后依旧不合要求 , 万一编辑百忙中不乐意了 , 文章岂不是不能发表了 。 鼓足勇气 , 我把电话打到编辑部 , 找到刚才指导我的编辑 , 编辑老师面对我的坦诚 , 又愉快地讲了一遍修改要求 。 终于 , 我的文章如愿在第4期上发表了 。 看到自己的照片、文字第一次出现在《语通》上 , 真让我喜不自胜!
【李吉银|美文欣赏 | 李吉银:幸得一刊 白首不离】那一期的封面人物是小语教学研究的大家汪潮教授 , 前几年我在浙江跟着汪潮老师学习的时候 , 还跟他讲到这期杂志 。 这期杂志的作者中 , 有好几位都是现在全国著名的教学名师 , 《语文纵横谈》栏目刊载的孙双金老师的《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方利民老师的《繁华落尽见真淳——语文课 , 我拿什么给学生?》等文章 , 如今读来 , 一样引人深思 , 给我启迪 。
指导我刊发那篇陋文的编辑老师多年前调离了《语通》 , 但杂志社老师的谦和 , 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也让我更加乐于阅读《语通》 , 自认为写得较好的稿子也会投给《语通》 。 随后的几年 , 我每年都会在《语通》上发一两篇文章 , 这也让我跟几位编辑老师由相识而相知 , 结下了友谊 。
2014年 , 《语通》主编裴海安老师来到扬州参加一个学术活动 , 活动结束后 , 裴主编与几个朋友一起喝茶聊天 。 我原本没有参加当天的研修活动 , 但一个特级教师朋友觉得我在《语通》也发了几篇文章 , 是裴主编指导过的作者 , 平时也好学上进 , 应该抓住机会 , 当面向裴主编请教一些问题 , 对我定是大有收益 。 这是我第一次与裴主编接触 。 我的特级教师朋友向裴主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位名师介绍我的时候 , 有几位竟也听过我的名字 , 这让我少了些拘谨 。 裴主编与我们聊到当下小语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 不无忧思 , 一再问大家怎么解决 。 当我说到习作教学的流弊时 , 裴主编听得很专注 , 我说习作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四个“教” , 即老师们思想上认为无法教 , 教学中等于没有教 , 方法上几乎不会教 , 情感上基本不想教 , 在座的几位名师也认同我的想法 , 裴主编还鼓励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实践写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