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长眼量|太行八陉之一的白陉在哪里?


太行山横在山西省与河北省、河南省之间 , 其势之险峻难行 , 天下共知 。 好在太行山自南而北沿山间的峡谷缺口 , 有八条可以通行的陉道 , 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陉 。 所谓太行八陉早在晋朝郭缘生的《述征记》中就有记载 , 从南到北依次是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 。 今天我们来说说太行八陉中的第三陉——白陉 。
【风长眼量|太行八陉之一的白陉在哪里?】
风长眼量|太行八陉之一的白陉在哪里?
本文插图
白陉也称为孟门陉 , 根据河南《辉县志》载:辉县市薄壁镇岈口村西紫霞关为晋豫两省的雄关要塞 , 高峻险阻 , 天上经常出现紫色云霞缭绕 , 所以称为紫霞山 。 因为其坐落于白鹿山 , 这条太行山间的重要通道取名为白陉 。 白陉南起于河南省辉县市的太行山南山关 , 北至山西晋城陵川县马疙当大峡谷 , 是太行山南麓最深的一条峡谷 。 经陵川县长辿底、武家湾、七十二拐、横水河等抵达晋城和长治 , 在此与太行陉、滏口陉交会 , 全程约有一百多公里 。
风长眼量|太行八陉之一的白陉在哪里?
本文插图
白陉具体形成的时间已不可考 。 不过根据史书记载 , 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 , 齐军兵分两路进攻晋国 , 其中一路走的就是白陉 , 这说明白陉早在春秋时就已存在 。 由于太行山在古代拥有特殊的地理战略意义 , 包括白陉在内的太行八陉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 通过白陉可以南渡黄河 , 威胁到河南洛阳、开封等地的安全 。 在元朝之前 , 很多统一王朝或北方大型王朝定都于洛阳或开封 , 如定都于洛阳的东汉、曹魏、西晋 , 定都于开封的五代梁晋汉周、北宋等 。 白陉以东则是河北和山东的华北平原 , 向北则是安阳、邯郸 , 因此白陉自然也成为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隘 。 明朝早就注意到白陉是山西与河北、河南之间的咽喉之地 , 明宪宗成化年间曾在此设巡检司 , 重兵把守 , 直到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才撤掉 。
风长眼量|太行八陉之一的白陉在哪里?
本文插图
不过白陉和太行山其他几径有一个明显的不同 。 白陉除了是军事要塞外 , 同时也是贯通晋、豫以及江南的通商要道 , 史料中记载:“凡潞(山西长治)、泽(山西晋城)两郡 , 自西北而来者熙熙攘攘 , 莫不由此过 。 ”白陉成为山西商人把生意做么全国的重要商业通道 , 在和平时期担负起文化经济交流的重任 , 被人称为太行山上的丝绸之路 。 直到现在 , 在白陉古道旁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民居 , 包括当时来往此地的商人所居住的店铺和驿站 。
风长眼量|太行八陉之一的白陉在哪里?
本文插图
图-长治俯瞰
时至今日 , 白陉古道大部分路段已被改造为公路 , 只有陵川县横水河村至双底村的这段段古道保存比较完好 , 这段古道长约4公里 , 宽2到3米 , 由行巅第一桥、悬天栈道和七十二拐三部分组成 。 悬天古道一侧是悬崖 , 一侧是峭壁 , 远山层叠 , 点染成一副巨大的水墨画 。 白陉最著名的地方应该白陉七十二拐 , 商人们或从孟门穿峡而来 , 或从横水攀山而至 , 都必定要经过七十二拐 。 七十二拐是白陉古道的精华之一 , 它位于两山间一个狭窄的山凹里 , 从崖底到山巅 , 是人们沿着山体岩石的节理方向开凿出了一条“之”字形的道路 。
七十二拐的路面其实是古人就地取材 , 用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山石铺就 , 每隔三四米就用长条石将路面分割成一块 , 总共曲折盘旋七十二重 。 这个很好理解 , 你总不可能从山下再搬建筑材料上山 , 谁也没那个牛劲 。 七十二拐的“之”字不但越拐越密 , 而且越拐越险 , 有恐高症慎入 。七十二拐从山脚抬头仰望 , 如同天梯直上云端 , 正所谓“磴道盘且峻 , 巉岩凌穹苍 。 ”是当地著名的自然风景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