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馆|京华物语?丨从会馆到旅馆:旅店里藏着老北京的前世今生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京华物语?丨从会馆到旅馆:旅店里藏着老北京的前世今生
编者按:
北京城的故事 , 总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 走在北京城里 , 不经意间就会和“历史”擦肩而过 。 人们熟知、游客追捧的 , 多是作为景点的历史遗迹 。 但事实上 , 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历史 , 藏匿在古都北京的街巷花木、古旧建筑、民俗百态 , 甚至泛黄的纸页之间……
作为北京文化的书写者 , 肖复兴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常被人忽视、却带着温度和人情味的历史文化载体 。 此前 , 他已经出版过《八大胡同捌章》《蓝调城南》《我们的老院》等几部与北京相关的作品 。 在新作《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中 , 肖复兴写出了自己对北京的历史想象与文学记忆 。
在其中的《北京老旅馆》一文中 , 肖复兴从六国饭店、崇文门内的德国饭店和前门外的第一宾馆这三家清末民初最有名的旅馆谈起 , 追溯了北京城旅馆业的发展过程 , 其中也不乏与当下的勾连与对话 。 文中 , 他特别提到一位住在施家胡同第一旅馆东侧的小院里 , 在自家墙上用铅笔描画了旅馆一角的门窗和墙体的外地中学生:“他的爸爸妈妈都是从外地来北京打工的 , 他在北京上中学……旅馆和他家只有一墙之隔 , 近在眼前 , 却离他很远 , 远得如同画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 ”
以下内容节选自《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 , 已获得出版方授权刊发 。
撰文丨肖复兴
摘编丨何安安
自元代就有“饭店”这个词 , 专指住宿的旅馆
说起老北京的旅馆 , 在我小的时候 , 老人们最爱说的是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崇文门内的德国饭店和前门外的第一宾馆 , 因为离我们的住处都很近 。 没错 , 这三家都是清末民初最有名的旅馆 , 而且都带有点儿洋味儿 , 明显地印着那个时代西风东渐的痕迹 。 而屹立在长安街上的北京饭店 , 是这三家旅馆之后的事情了 。
逝者如斯 , 如今 , 这三家老饭店 , 除了德国饭店没有了 , 其余两家都还健在 , 虽然改换了名称 , 但亦不失为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最好的遗存 。 想当初 , 有人写竹枝词专唱六国饭店:“饭店直将六国称 , 外人情态甚骄矜 。 层楼已是凌云汉 , 更在层楼建一层 。 ”最后一句说的是当年六国饭店刚建成不久 , 就嫌不够住了 , 又加盖了一层 。 当初让人叹为观止的“层楼已是凌云汉” , 如今 , 在高楼林立的北京城 , 哪里还显得出来它呢?
旅馆|京华物语?丨从会馆到旅馆:旅店里藏着老北京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 , 肖复兴著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7月
记得小时候 , 我对“饭店”这一称谓 , 有些不解 。 在国外 , 旅馆、旅店或宾馆都称为“hotel” 。 莫非那时候我们称之为饭店 , 是管饭吗?1984年 , 我的中学同学王仁兴所著《中国旅馆史话》出版 , 我看到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元杂剧《玩江亭》、明小说《醒世恒言》、清小说《儒林外史》和《三侠五义》中的材料 , 考证“饭店”一词并非“hotel”的转译 , 自元代就有“饭店”这个词 , 专指住宿的旅馆 。
其实 , 在北京旅馆业中 , 上述三家并不是最老的 。 王仁兴在他的《中国旅馆史话》一书中考证 , 北京最老的旅馆繁华地 , 在卢沟桥东西两侧 , 元代时 , 那里的旅店已是鳞次栉比 。 因为元大都建立之后 , 文化、商业发展的速度很快 , 南来北往的人 , 从陆地进京 , 卢沟桥是必经之地 。
(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 日本侵略军就是攻打下卢沟桥后侵入的北京城 。 )
以后旅店业的发展 , 按照侯仁之先生的说法 , 日渐分布在更贴近城市的城郊附近 。 王仁兴则引用《宛署杂记》和《马可·波罗游记》 , 证明了侯仁之这一观点 。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说:“在近郊 , 也许离城有一点六公里远的地方 , 建有许多旅馆或招待骆驼商队的大客栈 , 为来自各地的商人提供住宿 。 ”于是 , “城郊也和城市一样繁华 , 也有城市内的华丽住宅和雄伟的大厦 , 只差没有大汗的皇宫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