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51号出来的女人,那可不是一般女人哦
史家胡同51号出来的女人
洪晃一家三代 , 每一代都史册留名 。时代裹挟下的名士美人 , 一个一个零落成泥碾作尘 , 而深厚的家世一直压在她的身上 , 其中的幸与不幸 , 不胜唏嘘 。1989年 , 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著名文人章士钊的外孙女、著名外交家章含之的女儿 , 嫁给了著名导演陈凯歌 。消息的主人公读罢大受刺激 , 如此冗长的定语之后 , 竟只字未提自己的名字——洪晃 。朱漆红门里出生、风云际会中长大、灯红酒绿间游走 , 洪晃的人生似乎注定被围观、被评说、被定义 。她说:“我这半辈子都活在撕标签上 。 ”洪晃曾表示 , 自己对标签的排斥并不是出于不认同 , 而是无法接受以偏概全 。 因而若是宏观碎片 , 大约可以拼凑出全貌:一个名门之后;一个与陈凯歌离婚的女人;一个口无遮拦的人 。
洪晃的女儿对历史没兴趣 , 她去向老师请教如何是好 , 老师回复:“你给她讲讲自己的家史就可以了 。 ”洪晃一家三代 , 每一代都史册留名 。 时代裹挟下的名士美人 , 一个一个零落成泥碾作尘 , 而深厚的家世一直压在她的身上 , 其中的幸与不幸 , 不胜唏嘘 。上世纪20年代 , 洪晃的外公章士钊 , 曾在上海工商界名流中筹集了两万银元 , 支援革命 。解放后 , 章士钊举家由沪迁京 , 长期借住在朋友家中 , 后被安排住进了史家胡同51号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有名胡同三百六 , 无名胡同似牛毛” , 史家胡同就是其中的“有名胡同” , 并且是极富盛名:24号院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居、32号院住过傅作义、53号院是邓颖超的办公地……有“一条胡同 , 半个中国”之称 。
史家胡同51号 , 洪晃好友、主持人阿忆 摄搬家第二年 , 1961年 , 洪晃在这间院子里出生 , 父亲洪君彦是北大经济学教授 , 母亲是外交家章含之 。洪晃打小儿喜欢坐在廊下看雨 , 外婆端着紫砂茶壶站在她身边 , 史家胡同51号的日子 , 是真正的“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左起:章含之、章士钊、洪晃、外婆奚翠贞“洪水的洪 , 晃来晃去的晃” , 洪晃总是这样自我介绍 。 但当年外公章士钊为她取的名是“冕” , 出自“元代画家王冕放牛读书”的故事 。 后来由于章士钊的笔迹潦草 , 户籍人员错录成了“晃” 。一个“晃”字 , 开始了她摇摇晃晃的一生 。70年代初 , 洪晃的小世界开始被周遭裹挟着晃动 。1970年 , 随着外婆的去世 , 她被送进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寄宿 , 童年也就画上了句号 。第二年秋天 , 母亲章含之去美国出差 , 从学校的大喇叭号里 , 洪晃听到了母亲这一趟的目的——1971年10月25日 ,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
章含之(二排右一)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那时的洪晃不会想到 , 那个在联合国大会开怀大笑的中国面孔会是自己后来的继父 , 乔冠华 。
前中国外交部长、洪晃的继父 乔冠华(左)1973年的五一劳动节 , 父亲像往常一样带着12岁的洪晃出门玩 。 回家的时候 , 父女两坐着公共汽车从332路换11路到灯市东口 。下了车 , 父亲说不能再送了 。 那一天 , 洪君彦告诉洪晃 , 两个月前他与章含之协议离婚 , 史家胡同51号他回不去了 。
婴儿时期 , 洪晃与父亲洪君彦、母亲章含之的合影那个年代 , 父母离婚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情 , 洪晃的第一反应是大哭 , 接着问:“同学们知道吗?老师们知道吗?”不同寻常的出身、特殊的家庭关系 , 让小时候的洪晃极其渴望主流 , 特别想跟其他小朋友一样 。 但是父亲告诉她:“你应该走自己的路 , 干嘛总想父母的事儿 。 ”彼时 , 很多人评价洪君彦此话好不负责 , 但后来人可知 , 观点无罪 , 只是超越了时代 。
洪晃的母亲章含之 ,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名媛” , 有人认为名媛的女儿也应该是名媛 , 然而洪晃从小到大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会是章含之的女儿” 。章含之晚年曾在报刊上读到一篇写女儿的文章 , 题目中给她冠以的头衔是“名门痞女” , 初看时 , 十分恼火 , 但细思量 , 女儿的离经叛道却又让她无从辩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