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心理|永恒焦虑的出路在哪儿?( 三 )


本文插图

03
死无遗憾
我知道 , 如果是在十多年前 , 就是我看《海上钢琴师》(1998年)那时的年龄 , 我多半会视他们为怪僻荒诞 , 带着对他们的同情、发出他们病了的叹息 。 我带着自身对缺陷的忧虑和恐惧 , 在压抑和痛惜中观影 , 模模糊糊地试图去理解、欣赏他们的选择 , 却无法靠近 。
好在 , 他们一同出现在2019年的电影屏幕上 , 而此时的我内在已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 这变化让我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东西 。 我看到 , 跟随生命激情的人 , 缺陷反而成为祝福 。 缺陷从不曾妨碍一个人活出生命的极致——当人走在忠实于灵魂的道路上 , 尽兴活着 , 死无遗憾!
是的 , 这三部影片都涉及了“死亡”主题 。 弗雷迪和 1900都死在生命的盛年 , 45岁左右 。亚历克斯 , 由于注定的高风险选择——他还将继续去攀登一座座看上去不可征服的高山 ,他随时可能去死 。
有评论指责亚历克斯对这种极限运动的选择 , 置生命与家人情感于不顾 。 但影片中亚历克斯的母亲或许给出了最了不起的回答 。 她说 , “我很感激亚历克斯去做那些事的时候 , 选择从来不告诉我 。 如果他告诉了我 , 我一定会承受不了 , 我会试图去阻拦他 。 但是我又怎么能去剥夺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体验呢?”
这种伟大的尊重 , 在关系中是如此难能可贵 , 也最难办到 。 只是 , 尊重催生奇迹之花 。 为人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权 , 至爱亲朋尊重他的选择 , 自己尊重内心的渴望 。 在实现生命历程的意志中 , 死亡变得无足轻重 。
十分心理|永恒焦虑的出路在哪儿?
本文插图

04
永恒的焦虑
当然 , 亚历克斯的母亲说出此番话 , 或许也是经历大半辈子才有的领悟 。 毕竟她在亚历克斯幼年时 , 就把做事极致的要求内化进了儿子的心灵 。 这成了亚历克斯全力对抗的 “完美主义” 。 亚历克斯说 , 只有当他攀岩的时候 , 他才可以忘记内心的卑小感 。
他们都被自身的焦虑驱策着 , 走在一条不断超越生命局限的路上 。 弗雷迪要对抗父亲永不满意的目光 , 要对抗作为长子背负的移民家庭在美国艰难求存的压抑和挣扎;要对抗成名后 , 狂热人群中无法被满足的投射渴望与窥视的恶意 , 以及致爱的伙伴与妻子也无法理解的孤独;还要对抗潜伏在内心的同性恋身份的疑惑与好奇 。 但他有音乐 。
1900没有故土 , 不知归宿 , 永远在欧洲、美洲两块大陆之间的海洋间飘泊、往来 。 船是他的母体与子宫 , 他出生了 , 却无法真正的出生 。 但只要他不去在意他的身份 , 他便是自己灵魂的主宰 , 可与船上两千多乘客的灵魂共舞 , 忘记目的地、忘记风暴、忘记时间 。
克服了焦虑 , 又会在成长中再次遇到新的焦虑 。 在这条永无止境的路上 。 即使是最美好的爱情 , 也会带来不知所措 , 就像亚历克斯所面对的 , 关系既是支持 , 又是伤害;既缓解焦虑 , 又制造焦虑 , 既支持他成功 , 又妨碍他成功 。
而与生命这类缺陷相较 , 死亡才是更大的焦虑 。 一如这 2020 年每个人都体会到的 , 在不安与否定中 , 我们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 , 会有更严峻、残酷的挑战发生吗?已故台湾心理学家余德慧所著的《生死学十四讲》写道:“我们什么时候会死去?不知道 。 用什么方式死呢?不知道 。 唯一确定的是 , 我们一定会死 。 ”
为了抵御死亡焦虑 , 人常常会自欺 , 认为死亡是他人的事 。 由于这无法由当下得知的认知沟壑 , 我们既否认生命的有限性 , 又浪费时光惶惶度日 。 存在主义学家罗·洛梅曾指出 , 现代性将神拉下神坛 , 人自己变身为神 。 然而 , 在这个无限可能与自由的幻境面前 , 人却又为自身的缺陷所忧虑 , 惧怕独立带来的孤独 , 惧怕责任带来的重压 , 在焦虑里寸步难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