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客户端|“非典年”高考:备考不易,请一定坚持到最后

“非典年”高考:备考不易 , 请一定坚持到最后
高考已经是17年前的遥远回忆了 , 照理说 , 隔着近20年时间 , 很多备考细节记不起来也很正常 。 但是 , 因为“2003年”“非典”“北京” , 这几个烙在记忆深处的关键词 , 我依然能打捞回一些画面 。
我所就读的中学 , 靠近当时一家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 。 大概因为当时年龄小 , 同班同学并没有觉得太恐慌 , 只是偶尔会带着调侃语气说一句:“医院病毒会不会某一天通过窗户传到这儿 , 把我们全班放倒了?”
非典疫情严重时期 , 低年级学生都被放回家 , 只剩下高三生和初三生留校上课 。 等疫情加重后 , 初三生也都回家了 , 整个校园里只有我们还在坚守课堂 。
非典 , 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呢?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 , 我们家将近一星期曾连续吃同一道菜:青椒炒土豆 。 吃了四五天 , 我终于忍不住问我妈:“为什么每天都是这道菜?”妈妈说:“因为现在市场上买不到其他菜了 。 ”
我每天骑自行车上学 , 中午在食堂吃饭 , 晚上回家吃饭 , 然后再回学校上晚自习 。 在马路上骑着车 , 我发现 , 即使是在上下班高峰期 , 身边驶过的红白色相间的公交车里时常只有司机和售票员两个人;原本人山人海最闹腾的街区和沿街店铺里 , 也看不到什么人影 。 北京这座城市似乎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 , 我挺不习惯 。
因为非典 , 我们学校要求每个学生上学携带一支水银温度计 , 进教室上早自习前先要自测体温 , 卫生委员挨个登记 , 等到下午再次测体温一次 。 因为我骑车上学 , 每次快速骑到学校整个人一身汗 , 导致有时候我测出来的体温是低于正常体温的 。 这时卫生委员就会说:“你等一等再测一遍 。 ”
全班同学人手一支水银温度计 , 几乎每天都有同学不小心打碎温度计 。 所以那时我们班的化学课代表也成了一个大忙人 , 天天端着一瓶硫磺粉到处“救急” , 第一时间出现在温度计打碎的“事故”现场 , 麻利地把硫磺粉撒到水银上 。
上课 , 老师也会谈到电视上播报的新闻和疫情现状 , 然后给我们加油鼓劲:“老师肯定会陪你们一直到最后的 。 ”
依稀记得 , 某一段疫情特别严重的时间 , 我们这些高考生也不再上课 , 通通回家复习 。 如今学生在家学习有各种便利的社交App、在线课程平台 , 教师通过网课顺畅无碍地教学 , 而我们当时并没有这么多高能手段 , 很“简陋” , 好像只能去一个统一的网站下载试卷 , 打印出来自己做好 , 然后对照答案订正 。 我在家复习 , 更多是闷声独自做题 , 似乎也并不会和同学、老师有多少联系 。
实话说 , 我并不是一个“宅家学习型选手” 。 在家复习备考的那一段时间 , 没有各科老师带着我往前跑 , 没有同学和我在一起以一致节奏前行 , 我的状态不算特别理想 , 心态是有点焦虑的 。 等到真正走进高考考场的那一刻 , 我特别紧张 , 手都在抖 。
因为17年前就有宅家复习备战高考的经历 , 所以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当我看到北京的高考生很长时间都需要在家学习时 , 感慨他们真不容易 。 我知道那是怎样一种滋味 。
2003年高考 , 我最终发挥有点失常 , 分数远远低于3次模考成绩 。 出成绩时 , 我很沮丧 , 甚至做好了要复读一年的心理准备 , 连学校老师那边我都打电话联系好了:“我和她说 , 帮我留个复读班的座位 。 ”
填报志愿时 , 在父母的建议下 , 我没有选择北京本地高校 , 第一志愿填报武汉大学 。 结果还挺幸运 , 第一志愿我就被录取了 , 因此取消了复读计划 。
那年秋天去大学报到后 , 好些大学同学还很好奇 , 一个北京姑娘填报了离家这么远的城市 , 以及大家都会不约而同询问同一件事——在非典疫情严重的城市备考是怎样一种感受?
我在武汉大学度过了4年的青春 , 也在武汉这座城市留下很美好的回忆 。 今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 武汉成了全国人民牵挂和聚焦的城市 , 我每天看新闻 , 整个城市都在团结一心抗击疫情 , 我也看到好多武汉大学校友每天奔波忙碌 , 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 这让我特别感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