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处242起冒名顶替,关键在于走好“最初一公里”

——242起冒名顶替事件 , 仅仅是“信息化手段不足”吗?今日 , 山东省召开发布会表示 , 媒体报道山东查处242起冒名顶替入学 , 是2018年9月山东省启动的集中清查行动中发现的 , 这些违法行为实际上发生在2006年 。 由于当时信息化手段不足 , 信息公开渠道不畅 , 身份鉴别、技术限制等 , 相关人员采取违法违规手段获取高校入学资格 。 (人民日报7月3日)查处242起冒名顶替,关键在于走好“最初一公里”
2006年的时候 , 时信息化手段确实不足 , 信息公开渠道也确实不畅 , 这是那个时候的客观现实 , 但发布会上的说辞还是无法立住脚 。因为 , 从纵向来看 , 山东在2006年之前也没有出现过这么多起冒名顶替入学事件 , 而2006年之前的信息化手段岂不更是不足 , 但那时为何没有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冒名顶替入学事件?而从横向来看 , 同在2006年 , 全国其它省份并未曝出这么多人的冒名顶替入学事件 。 从全国来各省份讲 , 那时信息化手段都处在同等水平 , 但为何只有山东在那一年出现了242起冒名顶替入学事件?查处242起冒名顶替,关键在于走好“最初一公里”
显然 , “2006年”和“信息化不足”这两个关键词 , 其实并不是关键 。 因为发布会的这个说辞暗含了一个自我解脱前提 , 那就是将山东与全国其它省份割裂开来了 , 似乎是在说“山东的信息化是独立于全国的” , 但这岂不是笑话?客观地说 , 信息化手段不足 , 确实是个原因 , 但它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原因 , 而不是所有的原因 , 更不是绝对的原因 , 因为全国其它省份都在同样的不足之中 , 因而它就不能成为山东自我开脱的归结点 。 查处242起冒名顶替,关键在于走好“最初一公里”
山东出现242起冒名顶替入学事件 , 自己将问题归结为“信息化手段不足” , 这其实是给自己找了一个挡箭牌 , 貌似可以对外有个体面的交代 , 但旁观者的智商不容低估 , 这个发布会只是自己给自己穿上了“黄帝的新衣” 。山东出现242起冒名顶替入学事件 , 这不是件小事 , 相关部门首先要做的并不是要给自己开脱 , 而是要找出问题的根本 , 而开发布会的意义也不在于给自己洗地 , 而在于要给公众一个站得住的说法 。敢于面对 , 并不留死角地找出问题 , 是根本性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 而这个解决问题的“最初一公里”起到的作用就是给整个查处过程定下的调门 。 如果这个调门定的客观准确 , 那么后面无论存在多大漏洞都可以补上 。而如果这个调门定的仅仅是为了便于开脱什么 , 那么 , 即便存在着再大的漏洞 , 都可能视而不见 。 因此 , 对于这242起冒名顶替入学事件的查处 , 当地相关部门要踏踏实实地开好局 , 认认真真地走好查处的“最初一公里” , 让公众心服口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