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艺会|永生说钱系列: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要大量铸钱?


乐艺会|永生说钱系列: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要大量铸钱?
文章图片
王安石像
如果要问:中国古代哪一种钱币数量最多?
可能大部分人都回答不上来 。 即便是专门从事钱币收藏的人 , 有可能知道北宋时期的“熙宁元宝”和“元丰通宝”两种钱币的数量很多 , 但是他们也不一定能讲清楚其中的原因 。
乐艺会|永生说钱系列: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要大量铸钱?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这和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措施有关 。 大量存世的熙宁元宝、元丰通宝钱币 , 就是王安石当年变法遗留的痕迹 。
那王安石变法和铸钱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随后的几集节目要讲的内容 。 我将通过见证了王安石变法的熙宁元宝和元丰通宝钱币 , 来回顾、反思发生在北宋中期的那场既富有创意和远见 , 又有诸多遗憾 , 最后虽然以失败告终 , 但是且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 。
在讲王安石变法之前 ,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 。
这需要从宋仁宗时期日益加重的社会危机讲起 。
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 , 执政长达41年(1023-1063) , 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 , 却平庸无为的一位皇帝 。 他继承了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制定的所谓祖宗之制 。 这套制度是宋朝初年 , 为了改变唐朝“安史之乱”以后 , 特别是五代时期佣兵自重的武将 , 割据称雄的局面而采取的“重文轻武”种种措施 。 它虽然政治上杜绝了武将割据的危险 , 保证了宋初以来的总体平稳 。 但是 , 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之后 , 弊端积累经年累月 , 负面效应日益显现 。
一方面为了维护赵宋王朝不甚稳固的中央集权统治 , 极力拉拢各级官僚及豪强地主 , 给予他们各种官职 , 造成官员过多过滥 , 形成“冗官”现象 。 这些冗官享受各种优待政策 , 不仅俸禄优厚 , 还免除各种劳役及赋税 , 这种负担最后都被转嫁到了小农、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等基层民众的身上 , 更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
另一方面 , 因为重文轻武的政策 , 使得宋军战斗力低下 , 在与西夏的战争中 , 屡次败北 。 仁宗不是寻求制度上的变革 ,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 而是大量地招募军人 , 总数超过宋初的数倍 , 形成“冗兵”现象 。 当时的政治家蔡襄就说:“是天下之物 , 五分养兵” 。 即便这样 , 仍然不能取胜 , 每年还要向契丹和西夏供奉几十万匹的绢和几十万两的岁币银来购买和平 , 并美其名曰是“结交友邦的礼节” 。
上述“冗官”和“冗兵”叠加的结果 , 直接造成的就是“冗费” , 即巨大的财政支出 , 造成国库空虚 。 这就形成了仁宗时期著名的“三冗” , 即冗官、冗兵、冗费问题 。 除了养官、养兵之外 , 朝廷还要豢养王室、贵族以及向辽河西夏供奉大量的财务 。 因此 , 宋朝的军费和行政费用奇高无比 。
《宋史·食货志》记载 , 真宗天禧末年收支相抵 , 尚有余额;仁宗皇佑元年已有不足;到英宗治平二年已亏空157万多缗;神宗即位时 , 国库中只剩下了一本空账 。 因此 , 改革政治 , 摆脱财政困难 , 缓和社会危机 , 增加国防力量 , 就成为宋朝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早在仁宗庆历三年(1043) , 为了缓解社会矛盾 , 增加财政收入 , 范仲淹曾经推行了“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择长官”等十项新政 , 主张改革 。 因为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 , 仅一年零四个月 , 范仲淹便被排挤出了朝廷 。 他那篇传颂至今的《岳阳楼记》就是被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后 , 在极度忧愤的心情下写的 , 借以抒发他先忧后乐的情怀 。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 , 朝廷上的官僚阶层形成了新旧两派的党争 , 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 面临的危机也更为深重 。 当时的士大夫们 , 就如同将火种放在柴草下面 , 自己却在上面呼呼睡大觉 。 因为火还没有燃烧起来 , 大家都不以为然 , 继续因循守旧地过日子 。 但是 , 只有王安石清醒地认识到 , 危机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 必须痛下决心实行变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