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世|兰溪新闻网丨“柴珠”艺人郑世有:化腐朽为神奇


郑世|兰溪新闻网丨“柴珠”艺人郑世有:化腐朽为神奇
本文插图
本网讯(采访人员 郑 佩 叶环环 文/摄)说起树根 , 在普通人眼里是再平常不过的 , 而在兰溪市梅江镇柳塘边村根雕艺人郑世有的眼中 , 它们好似胚胎和婴儿 , 充满着生命的呼唤 。
他用一双巧手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 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形象 , 能使人获得不同的感受 。 从2000年至今 , 郑世有创作的根雕作品屡次获得中国根艺美术类比赛的金奖 。
爱美术 赋予树根新生命
来到兰溪市梅江镇柳塘边村 , 一家名为“柴珠根艺馆”的根雕陈列室 , 吸引了不少前来游玩的游客驻足参观 。 每一件作品都有它自己的前世和今生故事 , 柴珠堂的主人郑世有总能娓娓道来 。 这些雕刻精美、造型各异的根雕作品 , 都是郑世有历年参加全国各地根艺美术比赛的获奖作品 。 他曾带着自己最新创作的根雕作品《泼墨仙人》参加温州文博会 , 获得了银奖 。
1968 年出生的郑世有 , 自幼酷爱美术 , 热爱画画 。 凡是眼见之物 , 都成了他笔下的素材 。 不仅如此 , 他对各种手工艺也情有独钟 。 当同龄人外出打工时 , 他开始琢磨仿古家具 , 琢磨的过程 , 就是他做木雕的开始 。 从此 , 他就与雕刻刀、锤子等工具为伴 , 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
郑世有跟着同行朋友闯广东、驻东阳 , 一边画图 , 一边学艺 , 一路与能者为师 , 勤奋好学 。 凭着天赋和努力 , 郑世有在东阳的巍屏木雕厂里很快脱颖而出 。 之后 , 又被福建省建瓯的一家仿古家具厂邀请 , 为他们做家具的设计和制作 。
在梅江镇柳塘边村村民郑美青眼中 , 郑世有很聪明 。 “那时候他帮我家做了一套木质家具 , 大家都很好奇 , 做的时候跑到我家来看 。 他设计的这套木质家具独具匠心 , 现在看起来也很美观大方 。 ”
创“棱块雕”获行业最高奖
最让郑世有钟爱的是福建根雕 , 他曾在福建建瓯的街上开过一家根雕工作室 , 一边实践于根艺创作 , 一边研究树根的品性 。
对于根材 , 他知晓不少 。 从印度的檀香、紫檀木 , 老挝的大红酸枝 , 缅甸、泰国的鸡翅木、花梨木 , 到沉埋在地下的阴沉木 , 还有那些埋没在深山老林中粗笨、简单的树杈、剩根 , 他都了如指掌 。 正因如此 , 他创作时才能得心应手 。
2000 年 , 郑世有带着作品去中国美术馆参展 。 其中一件《我们也要家园》 , 是一截樱木的柞树老桩 , 树桩两边的樱瘤神似两只小熊在相互对视 , 它们神情无奈 , 似在诉说着心中的不平 。 极具创意的造型和巧妙的命名 , 暗合了当时环保的呼声 , 该作品一举斩获第七届“刘开渠根艺奖”金奖 。 此奖是根艺专业里的最高奖项 , 这更加坚定了郑世有对根艺的追求和信念 。
从福建回到家乡后 , 郑世有便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切磋琢磨 , 接触了很多画家 。 为了丰富技法 , 他在工作室里不断构思 , 从画坛巨匠方增先的“积墨人物画”技法中得到启发 , 创新了“棱块雕”——在根材适当的部位用凿 , 劈凿出造型与脸部表情 。 这不仅将树根的木质美、肌理美外露出来 , 更增添了变化的刀痕美 。
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柔和的特性 , 郑世有又琢磨出一套“柔和雕”的手法 。 顺着柴根的纹理 , 用朦胧、柔和的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 女性的温婉柔媚、飘飘若仙、超然之态尽在其刀斧下呈现 。 接着 , “意象雕”应运而生 , 以写意手法 , 应根形而状貌 , 意在弥补柴根造型之不足 , 以达到“雕似自然”而“胜于自然”的效果 。
其后 , 他的“剥琢雕”技艺也日臻成熟 , 在传统雕法的基础上 , 进行斑驳、剥琢的处理 , 以达到历史的沧桑感 。
多年来 , 他不断汲取他人长处 , 实践多种雕刻技法 , 处理形、色、光各种技巧 , 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境界 。 郑世有觉得 , 创作过程中对根艺的构思也极为重要 。 如遇到构思未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