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AI构建医疗资源联动机制,平安智慧医疗怎么答“医改”这道题?

突发公卫事件时出现的信息互认难 , 其核心在于医疗行业固有的信息孤岛 。
过去十年 , 无论是重点药品监管目录的制定 , 还是合理用药考核 , 或是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 , 目标都有一个——以“价值医疗”为导向 , 践行“健康中国”理念 。
在这个大背景下 , 中国的医疗行业经历了深远变革 , 与之相伴的也是平安集团医疗健康战略的转型升级 。
近二十年 , 平安集团一直在突破人们固有印象中的金融巨头形象: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为核心技术支撑 , 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疾病全生命周期 , 实现患者、医疗机构、政府的协同创新 。
而诞生于平安集团“大健康”战略下的平安医疗生态圈 , 也正在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式 , 构建端到端的医疗生态 , 将医院、医生和病人这三个主体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在这次疫情“黑天鹅”事件之后 , 赋予医改更多的建设思路 。
打破医疗信息孤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一张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证明成了无数旅客的通行证 。 但由于区域之间医疗信息不互认 , 部分旅客不得不接受多次核酸检测 。
实际上 , 突发公卫事件时出现的信息互认难 , 其核心在于医疗行业固有的信息孤岛 。 不只是区域之间存在医疗信息割裂的问题 , 同一区域内的医院之间 , 甚至是医院内的科室之间也存在医疗信息不互联互通的问题 。
【医疗用AI构建医疗资源联动机制 , 平安智慧医疗怎么答“医改”这道题?】平安智慧城市智慧医疗事业部总经理、平安金融安全研究院医疗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谢震中认为 , 信息孤岛的成因主要有三点:一 , 公立医院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 , 在服务协同和监管方面存在困难 。 尤其是部分大型三甲医院 , 市区不具备直接管理权 , 且其数据化起点高 , 管理模式起点较为特殊 。 二 , 在早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 , 医院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众多不同的信息厂商以及不同的平台 。 三 , 我国公立医院一般运营时间较长 , 数据沉淀多 , 数据迁移难度高 。
受制于这三点 , 卫健委现存的早期建设的信息平台 , 建设目标大多是满足监管部门的统计和分析需求 , 亟需从区域卫生平台向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乃至当下的智慧医疗一体化平升级 , 以满足患者获取医疗信息的需求 。
而平安智慧医疗则通过深入全国范围内的医院 , 为医院提供数据整合服务 , 打破医院内部以及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 。 目前 , 平安智慧医疗业务已横跨中国和东南亚70多个城市 , 与国内近20个省市的医疗行政主管单位开展紧密合作“AskBob卫健” , “AskBob医生”、“AskBob影像”、“AskBob慢病”应用于超过14000家医疗机构 。
推进快速检测
武汉作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 , 在疫情暴发的早期面临着医疗资源挤兑、防疫物资奇缺、检测试剂供应不到位的严峻形势 。
武汉平安健康(检测)中心首席医疗官金朝林意识到 , 中心作为一个以影像诊断、医学检验、精密检查三位一体的医疗机构 , 拥有能够完成新冠核酸检测的P3实验室以及移动CT设备 , 或许能在新冠肺炎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发挥作用 。
在平安集团总部的努力下 , 经湖北省抗疫指挥部批准 , 武汉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实验室于1月19日进入湖北省第一批核酸检测定点第三方机构名单 , 提供免费的核酸检测 。 此外 , 中心积极与合作方日本SRL公司协调 , 从日本筹集7.5万份防疫物资运往武汉 , 缓解前线物资紧张问题 。
根据武汉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提供的数据 , 中心在疫情早期每天核酸检测量达1000余份 , 在“10天检测大会战”时期 , 检测量提高至2万至3万份/天 。
另一方面 , 武汉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从全国各地调集移动CT设备前往武汉 , 开展影像筛查 。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 , 肺部影像学特征成为新冠肺炎的确诊标准之一 。 1月18日 , 武汉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移动CT室进驻湖北省人民医院 , 在7天内完成了大量检测工作 。 2月4日 , 武汉第一座方舱医院江汉方舱医院开始接收病人 , 该移动CT车又在两周内 , 完成江汉方舱医院共1000余人的肺部筛查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