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缘何这么燃( 二 )
近年来,以人文化的手法表现红色题材的精神内涵,正在成为创作者的自觉选择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巧妙地让小人物出场讲述大故事,无论是《前夜》中的林治远,《北京你好》里的的哥,还是《回归》中的华哥夫妇,在组成全片的一系列故事中,主人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平凡人 。然而,正是他们内心对祖国真挚的爱和依恋,凝聚成了推动这个国家前进的伟大力量 。影片中一个个生动的小人物,寓伟大于平凡,把宏大主题融进了人间烟火,使爱国主义从政治道德律令呈现为个体化的内心情感,提升了影片的人文气息 。2020年播出的电视剧《新世界》表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转折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体现了社会发展之必然 。而表现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形态的演化,也是红色题材的应有之义 。《新世界》这部作品没有落入以往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通过北京城里三个小人物在政权鼎革的历史转折下的人生选择和生活际遇,以小见大地表现“新世界”的来之不易及其强大感召力,生活化地讲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 。
这些创作实例表明,如果把红色题材的精神内涵比作一块宝石,艺术创作就需要运用文字、色彩、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手段,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耐心打磨,使其闪烁出无限绚烂的光彩,从而有质感、有温度地传递深邃的精神力量 。
3.现代化的艺术手法带来全新审美体验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红色题材也不例外 。“写什么”和“怎么写”是统一于创作实践的,特别是完成了红色题材的选择之后,“怎么写”的重要性就会愈发凸显出来 。
红色题材凝结着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的丹心碧血,回荡着中华民族复兴奋进的铿锵足音,具有无比深沉的感染力 。而这种感染力必须呈现于有创造力的艺术手法之中 。正如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所言,“当我们说文学反映生活时,不仅仅指作品内容反映生活,而且作品形式也反映生活” 。同样的题材,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和创造,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审美效应 。毋庸讳言,有一段时间,红色题材不受重视,英雄形象遭到冷落,特别是革命历史题材被拍成令人啼笑皆非的“神剧”“雷剧”,实际上构成了对红色题材的巨大伤害 。究其原因,除了个别创作者的艺术态度不够端正之外,也与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 。
可喜的是,这一不良现象已经得到有力扭转,富有创造力的作品不断出现,在刷新着人们对红色题材的认识的同时,也重新点燃了人们对红色题材的热情和信心 。
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统一,以激光、投影灯等现代舞美手段,在舞台上呈现“滔滔河水”,逼真地表现“红嫂”李桂芳等32位妇女以肩架桥的历史细节,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也为“红嫂”这一历久弥新的经典形象增添了新的艺术内涵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唯美的形式诠释李侠与兰芬的英雄故事,特别是发挥舞蹈艺术肢体语言之所长,完成人物内心戏的视觉转化,让人在美的愉悦中得到心灵洗礼 。杂技剧《战上海》则以“新难奇美绝”的海派杂技艺术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城市攻坚战的紧张和艰难,以“无声”的方式表现了人民军队解放上海的历史 。这些作品以现代化的艺术手法,极大拓展了题材的表现空间,让人看到了红色题材更丰富的面相 。可见,立足题材,超越题材,是红色题材焕发时代精神、走近当代受众的关键所在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这是红色题材常写常新的根由所在 。只要保持充沛的创造力,从时代的审美需求出发,不断探求并深化红色题材与艺术手法之间的美学关系,红色文艺必能持续收获人气与掌声 。
总之,近年来的红色题材文艺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结构和价值取向,灌注了新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要求,红色是革命的颜色、正义的颜色,也是人民的颜色 。而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当代中国文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的繁荣 。新时代的红色题材创作,理应反映人民心声,接受并通得过人民的验收,以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鼓励和引领人民振奋民族精神 。
推荐阅读
- 突发!南宁一400万元红色法拉利停路边起火,修理费预计超百万
- 400万元红色法拉利停路边起火,修理费预计超百万,还殃及旁边奥迪车
- 欢乐颂|《三十而已》获好评,女性题材吃香,却因逻辑漏洞输给《欢乐颂》
- |《嘿!小骨头》:奇幻题材下女性情感的表达
- 天气|淮河发布洪水红色预警 超过保证水位0.36米
- 开平|开平市启动系列文艺活动 共同讲好开平故事
- 红色|赞!送考老师穿红色“优秀”服为考生加油
- 云南气象局发布地质灾害红色预警,丽江大理滑坡泥石流风险高
- 二十不惑|徐晓鸥谈现实题材:矛盾冲突密度高坡度小,才更生活态
- 淮河王家坝河段继续洪水红色预警,正阳关河段洪水橙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