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被污名化的“丧”,是世界对年轻人的恶意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被污名化的“丧” , 是世界对年轻人的恶意
“大方live”是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动品牌 , 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线上主题分享 , 收听来自文学艺术界的新声 , 激发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 , 建造无形却热烈的现场 。
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 , 往往是文学艺术作品青睐的形象 。 本期大方live的主角 , 就是那些值得赞美的“失败者” 。 聊聊文学作品中的“少数派” , 电影里的落魄男女 , 还有那些生平跌宕、大器晚成的创作者 。 但愿从他们的故事里 , 我们都能获得坦然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 。
本期的分享人是影评人把噗 。 他从根据美国作家理查德·拉索的小说《愚人沙利》改编的电影《大智若愚》说起 , 推荐了几部以“失败者”或“落魄者”为主人公的影片 。 在他看来 , 所谓的“失败者” , 是那些不愿被社会体系规训的人 , 他们主动与世俗世界隔开 , 自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 享受个体存在的价值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也是一种胜利 。 在把噗推荐的影片中 , 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失败者”们 , 实际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坚持 , 如果走进他们 , 你将发现这些人物使人着迷 , 甚至令人肃然起敬 。
把噗
影评人 , 北京国际电影节初选评委 , 著有评论随笔《空间—影像:电影的未来》 。
如何定义“失败者”?
对于“失败者”或者“落魄者”的评价标准 , 在不同文化中或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 。 比方说一个认可职场拼搏的人 , 他可能认为自由职业者是失败者 。 相反 , 对于艺术家或者自由职业者来说 , 他可能觉得那种身处“996”之中、通过职位的爬升来获得价值的人才是失败者 。
我个人对于“失败者”或者“落魄者”的定义 , 可以在美国作家理查德·拉索的小说《愚人沙利》的主人公沙利身上找到 , 也就是那种不愿意被纳入社会规训体系 , 自愿地游离于社会之外 , 寻求一种个人价值的人 。
《愚人沙利》
[美]理查德 · 拉索 著 高静 译
沙利这个人物 , 离婚、独居 , 性格孤僻 , 有点逃避责任 , 但仍在非常努力地生活着 。 读这本小说 , 我竟然会对这样一个人物产生一种敬意和爱意 。
诗人穆旦有一句有名的诗:“原来我的全部努力 ,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 ”我觉得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不太懂这句话 , 因为从青年那充满激情的透镜来看这个世界 , 会觉得整个世界充满希望 , 人生波澜壮阔 , 会大有一番作为 。 但是等到一定的年纪 , 即使不说什么梦想破碎 , 人确实会慢慢地明白 , 过上一种普通生活其实已经是相当艰难了 。 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 , 一个人如果能完成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 , 也不谈什么功名成就 , 这已经算是一种胜利了 。
出演“落魄者”的老戏骨们
《愚人沙利》在1994年被改编成电影《大智若愚》 , 我是看了小说后再看了电影 。 个人觉得它的改编还是不错的 , 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沙利的形象还原得挺到位 。 这部电影很大的一部分魅力是来自男主角扮演者保罗·纽曼 , 因为这部电影他拿到了柏林影帝 , 可以算是他晚年表演生涯的一部代表作品 。
失败者|被污名化的“丧”,是世界对年轻人的恶意
本文插图

《大智若愚》
不过 , 像《愚人沙利》这样现实主义的小说 , 它的改编基本上是不太可能超越原著的 。 比较有名的电影改编 , 往往是那些导演个人色彩比较浓郁的作品 。 对于一部走写实路线的小说 , 它的改编电影也是现实主义的手法 , 其实很难有超越 。 另外 , 小说呈现的其实是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 , 它的表现手法会更加多元 。 电影时长有限 , 一个半小时或者说两个小时 , 因此只能将这个小说里面重要的情节截取 。 电影是情节驱动的 , 需要戏剧性强 , 目的非常明确 , 而小说的叙述可以娓娓道来 , 做很多铺陈 , 一点一点地把你带进小说的世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