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网|江津40年老饭店,做14年“亏本生意”,原因很暖心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江津40年老饭店 , 做14年“亏本生意” , 原因很暖心
一家40年的“老饭店”
一份14年的“老承诺”
前后30位老顾客的美好“家园”
这是一个关于“空巢”与爱的故事
……
在江津区李市镇大桥村 , 有一间大桥饭店 , 店主张成书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 。 本该早已安享晚年的她 , 却坚守在这间不起眼的老店里 , 先后与30余位当地留守老人做了超过14年的“亏本生意” , 用一手精湛的厨艺与一份执着的热情 , 为老人们打造出了一片生活和心灵双重归宿的美好“家园” 。
01
老人 老店
一日三餐只需10元
大桥村 , 地处江津区腹心地带 , 位于风景秀丽的羊儿山下 。
一条穿场而过的公路 , 道路两侧修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老建筑 , 加上1000多位场镇居民 , 共同构筑起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 。
本文插图
羊儿山
“上世纪90年代时 , 这里是大桥乡 , 有9000多居民 , 后来很多人外出打工 , 赚到钱到城里买房安家 , 现在这里住的很多是老人了 。 ”谈起现状 , 这是大桥村现任村党委书记周家帮的直观感受 。
与之相匹配的是 , 场镇上仅有的两家餐馆也已开张多年 。 其中一家 , 即是张成书所经营的“大桥饭店” 。
“菜来了 , 菜来了!今天还有个人(自己)包的粽子!”6月28日 , 临近中午12点 , 饭店内陆续有顾客前来 , 张成书热情招呼 , 给客人端上饭菜时还不忘推荐几句自家包的粽子 。
本文插图
张成书和老人们一起合影 。 采访人员 贺奎 摄
虽说饭店门脸较小 , 桌椅紧张 , 但来这里的客人大都是常来的熟客 , 都不约而同地避开了靠门的那一桌——尽管那是一张可坐八九个人的大桌子 。
“今天有些啥子?”
“好菜多 , 还有过年熏得腊猪脚 , 炖汤安逸的很 。 ”
时钟指向12点 , 门外陆续走进了几位顾客 , 一边和张成书搭话一边在那张大桌子旁坐了下来 。 这些顾客几乎都是年已古稀的老人 。 待他们坐定后 , 张成书就开始传菜 , 炖鸡汤、腊猪脚汤、青椒炒肉、南瓜丝……很快10来个热腾腾的家常菜上桌 。
“老人进老店 , 10块钱吃三顿 , 安逸哦 。 ”由于熟悉 , 旁边一位客人打趣地说了一句 。
【江津网|江津40年老饭店,做14年“亏本生意”,原因很暖心】
本文插图
丰盛的午餐 。 采访人员 贺奎 摄
“张幺嬢 , 这家店有多老了?”
“1979年我们承包过来 , 马上40年了 。 ”
“这里原本生产队食堂 , 那个时候啥子都讲承包 , 我们7个人就承包下来了 。 最开始 , 店的名字都没有 , 就做豆花饭 , 现在 , 卖的菜多了 , 不过其他人都走了 , 进城过安逸日子去了 , 就剩我和老万 。 ”
吃完饭 , 老人们并没有急着走 , 围坐在一起聊起了天 。 而采访人员对“老店”的询问兴许是勾起了张成书的回忆 , 她的话越来越多 。
02
承诺 坚持
14年有了30余位“老顾客”
“这些老人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吃饭的啊 。 ”
“有先有后 , 最开始就黄嬢嬢一位 。 ”
此时 , 客人们已陆续用完午餐 , 张成书一边收拾店面一边回忆道 。
她口中的“黄嬢嬢”叫黄银书 , 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 。 由于故土难离 , 老人没有随儿女进城 。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 每天的买菜做饭对老人逐渐成为了一道难题 , 也让儿女们担心 。 因为就住在饭店附近 , 老人的子女就尝试着询问张成书的意见 , 看能否就近“搭个伙” 。
推荐阅读
- 榕康家皓|宴请朋友吃地锅饭, 吃到一嘴的鸡饲料, 饭店 你不认识大料
- 中年|1979年老照片:行人过马路走斑马线,当时大街上还是以自行车居多
- 江津|江津几江长江大桥南岸下桥匝道临时交通管制,绕行看这里
- 张子强|饭店老板答应张子强,每天给人质送饭送菜,结果张子强分他1500万
- 中年|50年老树变“危树”,锯树消除隐患,不料三户房屋被压塌
- 老年|老板娘请员工吃顿丰盛大餐,却一起吃进医院,这个饭店有啥猫腻?
- 80岁后|50岁之后,记得及时存钱,不要等到年老了再来悔恨
- 贪腐|江津区查处新法实施后的首起非法行医案件
- 1949年老北京街头老百姓珍贵彩色纪录片
- 上海一知名饭店红烧肉里吃出假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