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中国工业软件失落的30年( 二 )


本着“既要吃鱼肉也要抓鱼竿”的精神 , 负责技术的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简称北自所)工程师从IBM带回来八本黑皮书 , 其中详尽记录了MRPII软件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
这就是早年在中国工业软件界鼎鼎大名的“黑八本” 。 靠吃透这几本书 , 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开始起步 , 建立起了一所行业黄埔军校 , 诞生了一批知名的工业工程管理专家 。
其中就包括荣获得建国70周年纪念章的北自所首席专家蒋明炜 。
整个80年代 , 以蒋明炜为代表的的北自所专家们不断克服系统兼容与标准问题 , 在全国各地陆续成功运行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项目 。
1986年 , 工业软件发展进入了国家“863”计划 , 北自所落实了第一批22个示范项目 , 蒋明炜团队还获得了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国家科委技术进步二等奖 。
与北自所的企业管理软件一样 , 国产CAD软件的起步也得益于国家80年代后期开始的大力扶持 。 中科院、清华、北航等等院校与研发机构 , 高喊着“甩掉绘图板”的口号 , 抓住了国外工业软件本土化不足的契机 , 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成果 。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 市场化的春风已经演变为狂风巨浪 。
在“下海经商”的时代浪潮里 , 体制内的科研单位经费有限与收入太低 , 人才不断流失 , 连蒋明炜也只能眼看着自己辛苦栽培的研究生一个个抓上了外资的高薪橄榄枝 。
1994年 , 北自所也下海了 , 而且给自己选了一个高大上的外资合伙人 , 成立了北京利玛自动化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蒋明炜出任总工程师、总经理 。
背靠北自所的业界地位与”863计划”的技术背景 , 北京利玛很快打开了市场、打出了名气 , 坐上了企业管理工业软件龙头位置 。
很多与北自所一样的体制内科研机构 , 也纷纷下海 , 以多年体制内的技术积累成立公司 , 在自己擅长的工业领域开始了工业软件的掘金之路 。
在蒋明炜看来 , 当时市场上国产工业软件与国外产品相比并不差 , 加上国外产品引进有汉化和适应中国国情的问题 , 有些方面国产工业软件的优势还比较明显 。
据统计 ,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 国产工业软件平均市场占有率在25%左右 , 其中个别专项领域曾达到45%左右 , 数千家的各类各样的国产工业软件企业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 进入了黄金时代 。
但看似繁荣的市场化非但没有助推国产工业软件崛起 , 反而将北京利玛等先行者推入深渊 。
因为尴尬的事情出现了——这些工业软件叫好难叫座 。
90年代 , 中国市场经济处于边奔跑边修补的状态 , 绝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是人力密集型、粗放式增长 , 赶上了平均10%以上的GDP增幅 , 才经营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
但老板们对企业运营的认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 , 更不用谈信息化水平 。
所以 , 市场需求看似旺盛 , 真正买单的却不多 , 价格要不上去 。 连北京利玛在内的头部企业盈利状况都不乐观 , 甚至连年亏损 , 研发投入无力 , 更不用谈跟着其他喝汤的小弟们 。
此外 , 行业恶性竞争也让盈利前景雪上加霜 , 这一点在国产CAD软件上尤为突出 。
1997年 , 北京举办了首届CAD应用工程博览会 , 国产CAD企业集体亮相 , 阵容之庞大让国内外眼前一亮 。 不完全统计 , 上个世纪最后一个十年 , 全国从事CAD研究与开发的机构已达到300余家 。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自为战、恶性竞争 , 大家哪怕没经历过那个年代 , 也能从今天多个互联网公司的互相争斗中一窥企业大战时的惨烈内耗 。
降价原本是正常的商业竞争手段 , 但很快就失控了 。
市场上国产CAD软件价格从近万元掉到了不足5000 , 把整个行业吓了一跳 , 很多企业叫苦不迭 。 有人甚至干脆以500一套的白菜价格抛售绘图软件 , 同行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 , 只能听之任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