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圈里那些事Y|直播的进击( 五 )


那一年 , 纳斯MCN机构的创始人夏恒26岁 , 此前在广州做线下珠宝零售商 , 发现机会后转型做直播MCN , 搬到了杭州九堡 。 靠着帮服装厂处理库存 , 纳斯孵化的第一个新主播 , 7天就卖出100万元销售额 , 在九堡一战成名 。 之后 , 夏恒尝到了甜头 , 开始大范围签约新人孵化 。
直播是团队化运作 , 一场直播需要由运营、商务、场控等人共同参与 , 少则1~2人 , 多则5人以上 。 一位主播要配备一个团队 , 体量不菲——这导致业内鲜有超过100名主播的MCN机构 , 行业第一的谦寻至今也只有30多名主播 。 夏恒说 , 孵化主播的团队开支很大 , 最初几乎每月都在亏钱 , “最多时每月要进好几十人” 。
最大的难点在于人的不可控 。 淘宝算法体系内 , 新人成长起来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与代价 , 每天直播6~8小时是常态 , 每月超20场 。 为了避免上厕所丢失观看量 , 很多主播尽可能不喝水 , 几乎所有主播都有一个沙哑的嗓子 。
下播后 , 主播还要复盘、四处奔波挑款选品 , 为下一场做准备 , 有时还要处理售后 。 高强度劳作下 , 一旦短期内流量起不来 , 就很容易放弃 , 成功率极低 。 一位行业人士估计 , 孵化一名淘宝单场平均带货力在10万销售额以上的主播 , 成功率只有约1/40 。
即使孵化出成功的主播 , 机构也不敢掉以轻心 。 2016年成立的集淘机构 , 曾在三个月内就孵化出一位有90多万粉丝的达人主播 , 每场带货超100万元 , 成绩不菲 , 是机构当时唯一的头部主播 。 然而 , 这位主播坚持了一段时间后 , 觉得做主播太累 , 选择了离职回家休息 , 打算告别这个行业 。 老板再三挽留 , 无奈主播去意已决 , 由此断播了几个月 。 “非常可惜 , 如果她不中断地发展到今天 , 可能就是薇娅和李佳琦之后的位置 。 ”集淘一位负责人说 。
这个故事在业内被人熟知 , MCN机构得出的经验是:“千万不要把宝只押在一位主播身上 。 ”
这些都与主播的佣金相关 。 淘宝直播带货的默认利益分配原则是 , 主播与机构会收取带货销售额的20%作为佣金 , 平台从中抽取30% , 剩下14%由机构和主播五五分 , 二者各得7% 。
一场带货百万的直播 , 理论上(不算退货率等)主播可得7万元 , 一个月直播过10场 , 收入即可超100万元 。 淘宝官方评选过“双百主播” , 即单场带货额度、月收入均过百万的主播 。 2018年 , “双百主播”在淘宝有100位 。 如今 , 年带货过亿的主播有117位 。
这样的分配模型中 , “马太效应”十分明显 , 在金字塔底部有大量新主播生存艰难 。 以开播三个月的佩奇Peiqi为例 , 她每场带货3000~4000元 , 30天不停播 , 算下来每月收入理论上也不超过1万元 。 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 很多新人放弃也在情理之中 。
纳斯是如今不多的拥有100多位主播的MCN 。 夏恒说 , 孵化主播的要素 , 除了主播个人的素质外 , 机构提供的货源也很重要 。 “人你得找优秀的人 , 而货你也得匹配最好的货 。 ”在算法苛刻且讲究信任的直播平台 , 一个新主播最初的成长 , 需要好的货源堆积起来 。 主播商商Sunny说 , 人、货、场三要素中 , 起步阶段的排序是:货、场、人 。
这种情况下 , 很多MCN一度自己寻找货源组货并招商 , 做起了供应链基地 , 从“比人”延伸到“比货” 。 所谓“供应链基地” , 即自主搭建的货源基地 , 通常包含仓库、样衣间以及数间直播间 , 机构租下一层厂房就能搭建 。 “场”这个要素 , 在这个环节并不困难 。
然而 , MCN的强项不在货品 , 非专业人士不易找到好货 。 2017年 , 纳斯试着自己做供应链基地 。 夏恒说 , 这阶段也是月月亏损 , 由于不懂女装 , 他们判断不了一件服装的好坏 , 面料、款式、价格是否合适都不懂 , 最后放弃了自主供应链的想法 , 转而与商家合作 。 “在完全不懂的情况下去碰货 , 很容易踩坑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