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为什么说中国机床是扶不起的阿斗:中国模式对机床行业失效(一)


作者|吴昊阳 来源|工业精神(ID:IndustrieGeist)
【机床|为什么说中国机床是扶不起的阿斗:中国模式对机床行业失效(一)】次和制造业圈外的朋友侃大山 , 我说我是搞机床的 。 他一脸坏笑地问 , 哪个鸡 , 哪个床啊?机床这两个字拆开读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行业 , 而放在一起就是极其专业的词汇 , 仅靠网上的文章是不足以到处忽悠的 。
“机床”是个非常宽泛的定义 。 “长相” , 结构 , 用途完全不同的机器可能都被叫做机床 。 就算同属一类机床 , 由于“应用场景”(套用现在的流行说法 , 制造业用语应称之为“加工对象”)不同 , 内部结构设计也相差十万八千里 。 例如下面这两台设备 , 都来自德国顶级机床制造商Reichenbacher Hamuel GmbH , 两台设备都是五轴龙门结构加工中心 , 左边是重型龙门 , 右边是轻型龙门 。 虽然都是五轴龙门式机床 , 但两者的差别就像虎式坦克和保时捷 , 尽管出自同一个工程师 , 但几乎不可能行驶在同一条公路上 。

机床|为什么说中国机床是扶不起的阿斗:中国模式对机床行业失效(一)
本文插图


机床|为什么说中国机床是扶不起的阿斗:中国模式对机床行业失效(一)
本文插图

前几天看到微信朋友圈转发的机床行业排名 , 里面竟然把通快和DMG放到一起比较 。 前者是激光切割机床 , 后者是机械加工机床 , 两者几乎不构成竞争关系 , 所以这个排名就像把汽车 , 飞机 , 轮船都放在一起 , 搞了个“交通工具行业”企业竞争力排行榜 。 所以我国机床行业的发展就不用听这些分析机构的报告了 。
制造业提升的根本逻辑
对于普通产品而言 , 薄利多销是普遍可行的策略:商家可以低价获得大量订单 , 通过量产获得生产经验 , 并将利润的一部分投入到研发并升级设备和技术 , 然后再进一步获得更多的订单和更高的利润 。 满足这个良性循环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市场容量要足够大 , 同时技术进步不能太快 。
只有市场容量足够大 , 薄利才能多销 , 总的利润才足以支撑技术投入;而只要技术进步速度不是太快 , 那么后来者就有可能逐渐赶超 。 我国民营制造企业如鞋帽 , 玩具 , 家电等基本都是采用了这个套路才得以上位的 。
相反 , 如果赶超者将通过薄利多销获得的利润投入到研发中产生的技术进步速度仍然无法赶上行业领跑者的技术增长速度 , 那么在这个行业里就永远无法赶超 , 甚至距离会越来越大 。
最明显的例子是汽车 , 技术进步速度快 , 而后来的竞争者也难以通过薄利多销扩大市场并快速积累财富 , 除非颠覆性技术的出现 , 否则将永远处于跟跑状态 。 日系车尽管已经“超英赶美”几十年 , 但在传统内燃机汽车领域与欧洲汽车集团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 而混合动力作为新技术才给了日系车赶超的机会 。
简单讲 , 在生产技术不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前提下 , 制造业的提升就是靠经验的积累: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 , 经验越丰富 , 生产效率就越高 , 质量和可靠性也就越好 。 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大多数是遵循了这样的逻辑 。
然而 , 这个逻辑并不适合机床行业 。
机床行业基本上都是面向专业市场的 , 而越是往高端发展 , 客户的专业化程度越高 , 市场细分也就越明显 。 即便是通用型机床 , 他的产量也远低于机床生产的产品 。 比如某零件的年产量是10万件 , 那么也许由5台机床组成的生产单元就满足要求了 。 假设这家机加工厂年产值100万 , 利润10% , 按5年回收投资资本计算 , 他们选择50万的加工设备进行投资 。 设备质量还不错 , 用了20年后才淘汰 。 这20年里 , 机加产品的产值为2000万 , 而设备投资仅为50万(不算备件维修服务投入) 。 生产设备的市场规模仅为产品市场规模的2.5% , 这还没算二手和翻新设备对新机生产的挤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