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鲤草,找对位置了,渔获自然也就没问题了( 二 )


  • 1、自然食物来源充沛与否;
  • 2、水底必然有较厚的淤泥
第一个因素不奇怪 , 所谓的黄金钓点 , 大多数都是因为地形、地势 , 导致水流被阻碍 , 有流速差 , 所以能聚集大量的垃圾、漂浮物 , 亦或者是水草多的区域;
这一类的位置能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圈 , 从而给大鲤大草提供较为规定的是食物;那么第二个因素 , 则是很多钓友容易忽略的细节;
养过观赏鱼的钓友都知道 , 造景用的假山、水草等 , 其实并不太适合养大鱼的时候使用 , 因为大鱼在这类景观物附近的时候 , 很容易刮掉鱼鳞;
对大鱼来说 , 经常性会掉鱼鳞的区域 , 偶然来此觅食无所谓 , 经常性来 , 那就不可能的事情;而水底有相当厚度的淤泥 , 这就不同了;
有食物 , 水流流速不大 , 有淤泥层不会刮掉鳞片 , 有这几个综合因素做考量 , 我们再选择下竿的位置 , 自然就轻松的多了;
三、水库、有人打理的湖泊

这一类水域 , 会有管理部分 , 常年定期投放鱼苗 , 种类还不少 , 同时会随着注入水源 , 引入不少野生鱼苗 , 所以这种水域的鲤草 ,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
就是用玉米、红薯等素饵垂钓 , 效果反而不如商品饵效果好 , 这是因为常年的共生 , 野生鱼和养殖鱼的习性会贴近 , 最奇葩的 , 是这一类水域中的鱼 , 都比较懒;
具体表现为 , 中钩后挣扎力度普遍不如野生鱼 , 个头普遍比较野生鱼大 , 习惯到近岸觅食 , 对近岸的人群、车辆 , 警惕性并不是特别高;
所以 , 针对这些特点 , 我们选择下竿的区域就非常多了 , 甚至可以用固定养窝的方式 , 花上一段时间 , 也就是3~5天左右 , 固定来养一个窝子出来;
原先水库、湖泊修建的堤坝、桥墩、观景台等区域 , 几乎都是聚鱼的区域 , 甚至在钓深上都不需要刻意讲究 , 所以这一类的水域 , 钓点不需要刻意寻找;
那么 , 是不是根据以上这些水域的特征 , 我们就一定能找到合适下竿的位置 , 并且一定有大鱼中钩么?那肯定不现实 , 我们想要增加成功率 , 还要做到三多:
一、多走

甭管是新水域还是老钓点 , 多走走 , 多转转没坏处 , 至少我们对水域的流向、面积 , 近岸凹凸、洄湾、铧尖等地形 , 要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和了解;
这样在选择上下游、避风、水流流速差地形时 , 就能选择出更合适的区域 , 说白了 , 多走两步没坏处 , 但是不转一转 , 那肯定选不到最合适的位置 。
二、多问

现在想要找到人迹罕至的钓点 , 简直就是幻想 , 所以不管哪种水域 , 只要能钓鱼 , 总是能看到钓友们的身影 , 递根烟 , 没烟的聊两句;
鱼情怎么样 , 哪里出鱼好 , 最近有没有出大鱼 , 最大的鱼有多少 , 三言两语之间 , 虽然不至于新交一个朋友 , 但是总会对水域的近况 , 有个大致的了解;
就算是熟悉的水域 , 一番打探之后 , 总会得到点不一样的信息 , 能让我们做出更合理、更有效率的选择;
三、多试

水底到底有多深 , 有没有淤泥 , 水草大致有多厚 , 钩饵能不能到底 , 这些都不是靠眼睛看 , 就能知晓的 , 同样 , 钩饵落点 , 撑死也就1~2个平方的大小;
那么钓点左右大致是个什么情况 , 不可能我们每次钓位正对的钓点水底 , 必然是一马平川 , 没草、没泥 , 钓鱼这个事 , 真不在意个把小时的浪费;
总结

位置选对了 , 就算迟上半小时垂钓 , 也一样能爆护 , 位置选不对 , 就算半夜守着 , 该空军一样空军 , 找找水底的情况 , 选择一个地势相对平坦 , 淤泥有 , 但是不太厚 , 有水草 , 但是不容易挂底的位置做钓点;
只要窝料不是特别差 , 味型不是太标新立异 , 守钓上大鲤大草 , 还真没多难 , 渔获自然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