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改名,距离上市只有“一步之遥”?( 二 )
《电商报》报道 , 据其了解 , 早在2014年10月 , 阿里将旗下的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阿里小贷、网商银行等业务整合为一体 , 并更名为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时 , 市场上便传出消息称 , 蚂蚁金服已经在为上市做准备工作 。 对此 , 时任董事长兼CEO彭蕾曾公开表示 , 对于公司来说“上市并不是一个目标” , 也没有一个时间表 , 可能是“到一定阶段以后水到渠成 , 就自然发生了” 。 也就是说 , 蚂蚁金服从诞生之日起 , 上市传闻便与之如影随形 。 2015年2月初 , 有消息称蚂蚁金服计划于2016年上市 。 此时离蚂蚁金服成立才三四个月 , 对此 , 蚂蚁金服回应目前没有上市计划 , 对市场传言不做评论 。 2016年4月 , 蚂蚁金服完成B轮45亿美元巨额融资 , 在当年融资金额仅次于当红炸子鸡的滴滴 。 当时坊间纷纷传闻 , 称这是其最后一轮融资 , 上市在即 。 同年8月 , 又有消息称 , 蚂蚁金服正在谋求上海主板上市 , 内部人士甚至表示 , 蚂蚁金服的上市有可能是2010年以来国内市场最大规模的IPO 。 蚂蚁金服上市后将成为一家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 , 实现再造一个阿里巴巴的壮举 。 2017年2月24日 , 路透香港消息称 , 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正在考虑为一些科技公司IPO提供更快的审批流程 。 其中就包括蚂蚁金服、众安在线保险、奇虎360等公司 , 它们将获得中国证监会的上市捷径 。 后来 , 众安在线7月去了香港挂牌 , 奇虎360则在11月借壳江南嘉捷上市 , 只有蚂蚁金服如故 。 2018年6月 , 蚂蚁金服宣布完成新一轮140亿美元的融资后 , 估值高达1500亿美元 , 随后有关蚂蚁金服上市的消息更是甚嚣尘上 。 最近的一次则是今年1月14日 , 当时有媒体报道称 , 蚂蚁金服计划A+H两地同时上市 , 其上市团队已于近日开始在港接触部分机构投资人 , 中金以及瑞信实际为蚂蚁金服提供上市前期的服务有一段时间了 , 并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 不难看出 , 每次蚂蚁金服被传上市消息 , 基本和融资、政策利好这两种情况相关 。 而且多数是融资 , 几乎每次融资的前后都会传出相关消息 。 上市是门技巧活 , 同样的企业在不同的时间点或市场 , 就可能遭遇天壤之别的待遇 。 比如李国庆就一直抱怨 , 当当那年上市被严重低估 , 融资金额太少 , 影响了他们后续的发展 。 其实 , 上市传闻往往不是空穴来风 , 很多时候是厂商有意识地试探资本市场的态度 。 如果市场反应冷淡 , 厂商辟谣了事;如果受到追捧 , 争取到一个好估值就果断出手 。 早前有媒体报道 , 由于监管机构对其盈利能力感到担心 , 2018年下半年蚂蚁金服决定推迟IPO计划 。 资料显示 , 蚂蚁金服受行业大方向和加大推广等因素影响 , 当年亏损了19亿元 。 传闻蚂蚁金服已经开始盈利 , 目前可以判断 , 蚂蚁金服非常乐见股票上市 , 但更希望以较高的估值IPO , 从而获得利益最大化 。 近年来 , 蚂蚁金服的融资规模越来越大 , 估值也越来越高 。 今年1月14日的传闻中 , 蚂蚁金服的顾问私下就该公司的股票发售与潜在买家接洽时 , 对蚂蚁金服的估值已高达2000亿美元 。 这个估值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 , 可以排在腾讯和阿里之后成为第三大公司 , 称之为再创一个阿里也不为过 。 近来 , 网易、京东等纷纷在港股二次上市 , 互联网企业上市环境大为改善 , 客观上有利于蚂蚁金服的IPO 。 要知道IPO中 , 科技概念要远胜金融概念 。 看来 , 这一次 , 蚂蚁金服改名后上市的可能性很大 。 科技概念更有利上市两年前 , 小米赴港IPO曾创下了很多个第一 。 它是香港资本市场第一家“同股不同权”创新试点 , 还创下来了全球散户规模最大的IPO 。 同样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关于小米的“定位”争论 , 在当时的招股书里小米认为自己“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 可外界却认为它是一家“硬件公司” 。 表面看起来是概念之争 , 内里却关乎着小米估值 。 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市盈率要比硬件公司来得高 , 定位成“互联网公司” , 小米市值会“凭空”的翻上几倍 。 蚂蚁金服改名蚂蚁科技后 , 业界猜测和要上市有关 , 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 , 相比金融概念 , 在股市上科技概念更“吃香” 。 根据目前股市的表现来看 , 金融类公司的估值整体都不算高 。 以港股为例 , 小米集团(HK:01810)市盈率现在大概在34倍上下 , 中信银行(HK:00998)市盈率则在3倍左右 , 像刚刚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京东集团(HK:09618) , 市盈率更是达到了111倍 。 受疫情影响 , 今年几乎所有传统银行、信用卡公司股价的表现都很一般 , 反而不参与资金业务的支付公司出现良好的上涨势头 。 其实 , 金融科技公司改名自2016年就已“风靡” , 2018年“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 。 2019年9月 , “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小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同年11月 , 在美上市的拍拍贷也宣布更名为集团 。 这种风潮的形成主要因为两个原因 , 一个是金融科技开始替代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圈的新概念 , 另外金融业务的监管趋严 , 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弱化金融色彩 , 开始注意强化自身的技术属性 。 相比“同行” , 2020年中蚂蚁金服的改名并不算早 , 或许正因如此 , 进一步加剧业界的猜测与讨论 , 至少可以肯定 , 这次改名是为了未来上市所做的准备 。 针对外界的议论 , 蚂蚁集团方面并未正面回应 , 只是表示“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 , 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 , 坚持创新 , 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 ”在大众印象里还只是“支付宝”的另一名称的蚂蚁金服 , 其业务边界和体量 , 早已超过了外界的认知 。 从各种角度来看 , 蚂蚁金服都具备了上市的一切“条件” 。 不过 , 上市也是把双刃剑 , 比如华为一直没有上市计划 。 上市能够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 , 可付出的代价就是“自主”性 , 为了“讨好”股民就需要持续的丢出“漂亮”的财报业绩 , 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这个目的放弃了长远的发展计划 。 毫无疑问 , 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 , 蚂蚁金服上市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 其实 , 对于“家大业大”的阿里而言 , 也需要它上市来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 , 这也是天浩认为它今年上市可能性最大一次的原因 。 会给阿里带来什么好处?巨头把旗下业务或子公司分拆上市并不鲜见 , 例如腾讯旗下的腾讯音乐、腾讯文学分别在港股、美股上市 。 最出名的莫过于微博 , 2014年新浪将旗下的微博业务分拆 , 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 上市首日 , WB就以20.24美元收盘 , 股价盘中一度涨超40% , 新浪微博市值也因此达到41.18亿美元 , 超过新浪(37.78亿美元)3.4亿美元 。 蚂蚁金服上市创造不了一个“新阿里” , 却能成为一个“小阿里” 。 相比上面提到的几个例子 , 蚂蚁金服和阿里的关系要略复杂一点 。 在外界是“一家”人的它们 , 原本并没有从属关系 。 2014年阿里美股上市时 , 招股书披露 , 根据双方的协议 , 蚂蚁金服每年需向阿里巴巴支付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 , 金额相当于蚂蚁金服税前利润的37.5%;同时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 阿里巴巴有权入股并持有蚂蚁金服33%的股权 。 自去年9月24日阿里宣布收到蚂蚁金服33%的股份 , 两家才正式有了官方上的一个联系 。 可以说 , 这次股份交割 , 使得阿蚂蚁金服上市后 , 对阿里的“增益”将会加大 。 主要在三方面:首先 , 提升阿里的市值;根据过去的协议 , 蚂蚁金服每年只是将利润的大概4成交给阿里 , 客观上会起到对阿里市值的拉动作用 , 可这种增益更多的是在利润贡献上 。 如果蚂蚁金服上市成功 , 因为阿里对其进行了持股 , 只要蚂蚁金服的市值表现良好 , 就会带动阿里整体的市值 , 而不像以前只能通过“输入”利润的方式来拉升“爸爸”的股价 。 根据2019年5月份阿里发布的财报显示 , 2019财年 , 蚂蚁金服支付给阿里巴巴集团的特许服务费和软件技术服务费为5.17亿元 。 按照37.5%的分润协议计算 , 蚂蚁金服税前利润或在13.79亿元左右 。 以阿里2019财年人民币934.07亿元的净利润来看 , 这个增益其实并不多 。 相反 , 如果蚂蚁金服上市后市值能达到2000亿美元 , 对阿里的带动就很显著了 。 以腾讯为对比 , 国内互联网市值前五名中 , 腾讯拥有拼多多 16.5% 的股权 , 京东 17.9% 的股权、美团点评 18.1% 的股权 。 2020年期间 , 这些公司市值持续上涨 , 也间接带动着腾讯的整体市值 。 其次 , 融资打大仗;蚂蚁金服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 , 2014年10月 , 蚂蚁金服正式成立 , 如今旗下已有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等子业务板块 。 在3月份举行的2020支付宝合作伙伴大会上 , 蚂蚁金服CEO胡晓明宣布支付宝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 , 开始聚焦服务业数字化的新战略目标 。 从支付宝、TechFin , 再到数字生活开放平台 , 蚂蚁金服一直在拥抱外界的变化 。 除了在金融科技、全球化赛道上发力 , 支付宝还要应对来自美团的“攻击” , 虽然蚂蚁金服每次融资都是“大手笔” , 可只有IPO后才能够拥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保障 。 对于现在的阿里而言 , 旗下的天猫对手有京东 , 淘宝的对手有拼多多 , 口碑的对手有美团 。 虽然阿里2020财年净利润达到了1492.63亿元 , 可作为上市公司 , 为了给股民交一份好财报 , 也不能完全无视利润的去“烧钱”大仗 。 让蚂蚁金服上市融资进行“战斗” , 则是一个最优解 。 最后 , 为全球化“铺路”;印象里国内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强并举 , 可在全球范围内 , 支付宝影响力要远大于后者 ,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 目前蚂蚁金服全球活跃的支付用户超过12亿人 , 国内约9亿 , 海外约3亿 , 支付宝已支持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线上交易 。 蚂蚁金服在海外扩张的策略主要分为两部分 , 一部分是通过投资入股、并购 , 向海外互联网企业输出技术和商业模式 。 其实 , 对于蚂蚁金服这样的金融企业 , 在异国获取金融牌照的难度 , 远比当地企业的门槛高 。 除了投资并购 , 蚂蚁金服也通过申请异国的金融牌照 , 来实现业务的落地 。 2019年5月 , 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商家服务(香港)有限公司获得香港虚拟银行牌照;2019年12月 , 蚂蚁金服已申请新加坡数字银行牌照 , 提交了批发许可证申请 。 而且阿全球化策略中 , 蚂蚁金服推出了eWTP , 支持小微企业参与全球贸易 。 这也决定了 , 改名科技后 , 更有助于蚂蚁在全球的发展 。 对于市值6100多亿美元的阿里而言 , 想要股价保持上扬的趋势 , 提升蚂蚁金服的地位 , 将其打包上市已迫在眉睫 。 单就舆论上而言 , 有了个蚂蚁金服压着美团一大头 , 就大大缓解了外界的“偏见” 。 无论是加速全球化布局 , 还是融来更多钱去打美团 , 这些“想法”最终都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 。 细数蚂蚁金服近两年的种种动作 , 无不指向着IPO 。 上市并不是一个必选项 , 也没必要可以拒绝 。 蚂蚁是否在近期上市 , 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时机到了吗?分析了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 , 天浩认为答案已非常明显 。
推荐阅读
- 梦玲星涛|还记得李天一吗?如今改名想重新开始,但当年受害女孩仍在治疗
- 孔子学院总部改名,不再叫“汉办”了?
- 改名了
- “改名运动”、“自我审查” 席卷全美
- 闻明中国的《猫扑论坛》应改名为《养鼠论坛》
- 反种族主义者提新要求 炸总统像 耶鲁大学改名
- 美国学者要求耶鲁大学改名
- 光速前进的蚂蚁能否击穿坦克装甲?
- 全美多地掀起“改名潮” 美右翼:耶鲁大学也应改名
- 又碰瓷中国?特朗普给新冠病毒改名“功夫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