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蓉|别用C端思维来分析产业互联网模式( 二 )


如果不进行精细化的运作 , 是很难从一个切入点进入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 , 如果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整个产业链条和内部价值链的重塑和改造 , 也就很难运营好一个产业互联网平台 。
垂直产业深耕 , 也可以回答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产业互联网是属于产业人还是属于互联网人?答案当然是产业人 , 只有产业人才能对产业全面了解并进行深耕 , 不过必须是那些有学习力及互联网意识的产业人 。
第二 , 开放性的平台服务经济 。
产业互联就代表着 , 一定是个开放性的平台 , 因为产业链条中的企业级用户的需求并不是一两个企业就可以完全满足的 。 在产业链条中 , 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够像C端平台经济中那样 , 可以轻易被替代 。
作为产业互联网平台 , 是要去让每个环节更加的有效衔接和顺滑 , 这就需要在平台上有可提供各类服务的供应商 , 并且要达到互联互通 , 才能做到效率的提升 。
为什么要强调是开放性的 , 是因为开放性代表着平台经济 , 而如果不能跟服务商实现这样的开放性对接 , 就意味着回到了交易所模式 , 这样不符合现货的特点 , 而一味强调标准化的模式 , 是无法去真正的解决实体产业的痛点和难点 , 这样的产业互联网也很难做起来 。
第三 , 对于传统产业的资源重构 。
【慕蓉|别用C端思维来分析产业互联网模式】谈到产业互联网 , 必然就代表着 , 要拥有着一定的产业资源 , 因为所有的产业都不可能一味的在线上实现 , 必须是线上和线下结合 , 线下要实实在在的有资源掌控力 , 才能实现产业的互联 。 做好风险控制 , 让其他的服务商进到这个平台上 , 打造出来一个产业的生态 。
所以 , 产业互联就要对既有资源进行重构 , 可能这也是产业互联网最难做的部分 。 这样的资源重构是要用互联网人的思维去思考 , 用线上的模式 , 去思考线下资源的整合 。
如果只是对以往资源的简单拼凑 , 或者仅仅照搬别人模式 , 比如简单的学“找钢网”的模式 , 那都是做不起来的 。
第四 , 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精准有效融合 。
谈到互联网或者线上模式 , 就代表着要标准化 。 尤其是现在非常火的流量思维认为 , 不做标准化怎么解决规模化的问题 。
但是 , 我们要深刻的思考一个问题 , 产业互联网在做之初我们会去调研市场规模 , 一定是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才会入场 , 但是市场规模够大 , 就代表着用户群体是海量吗?当然不是 , 垂直产业中的企业级用户可能去挨个数都是可以数得过来的 。
所以产业互联网要做的不是像C端那样引流 , 而是要建立有粘性的生态 , 生态就意味着稳定发展 , 并且能够衍生出新的需求 。 企业级用户是要追求利益的 , 不要期望通过砸资金去培养用户习惯而产生黏性 , 没有企业会去讲没有利益的忠诚度 。
那怎么产生黏性?就不得不提到个性化的精准 。 企业级用户就需要具体了解其需求 , 设计最佳的服务方案 , 更加精准的服务 , 才能产生黏性 。
当然个性化的精准并不代表丢失了标准化 , 标准化是要打造行业标准 , 要让整个业务操作标准化 , 这样才能提升服务效率 , 也就意味着提升产业效率 。
第五 , 风险控制是产业互联的根本 。
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 , 都很少谈到产业互联网的风险控制 , 大多数都是提及要建立产业生态 , 形成信用体系 。 但所有的这些 , 其实都离不开风险控制 , 线上的系统控制一定要加上线下的业务风险控制 。
要通过产业的互联互通、四流合一去相互验证数据的合理性、交易的真实性、产业的可控性等等 , 这样才能让低成本的服务商进入到这个产业生态中 , 否则产业互联网很难健康持续的发展起来 。
总结:
产业互联网才是互联网的下半场 , 能够在这下半场中胜出 , 就一定不要轻易套用既有的模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