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快慢之间彰显中华文化的锐气与底气
【网文问切】
快慢之间彰显中华文化的锐气与底气
——说说网络文艺作品的节奏感
作者:苏松妹(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当地铁里的上班族戴上耳机听一首网络歌曲时 , 当考研的大学生深夜休息点开网站上一个小动画时 , 当去采风的青年艺术家用手机记录下农村的老手艺制作成视频发到平台上时 , 当网友们一起追一个热门综艺并在弹幕上发起热烈讨论时 , 网络文艺已经如此普遍而微观地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
在互联网时代 , 随着技术与媒介的发展 , 文艺创作与欣赏在内容与形式层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 而我们也能很直接地感受到 , 网络文艺有其独特的 , 不同于传统文艺的节奏感 。
在整体的社会发展与信息交流的提速中 , 网络文艺“快”的那部分是非常鲜明的 。 它对时代潮流迅速反应 , 对生活内容快速捕捉 , 擅长加快节奏以提高信息密度 , 增强欣赏快感 , 吸引与获取信息时代更大的流量 。 当然网络文艺迭代也快 , 就像潮涨潮落时在沙滩上留下的一行行印痕 。
也有一部分网络文艺作品 , 不那么紧跟热点 , 而是保持了与传统、与日常更有衔接性的节奏感 。 这些具有长度与深度的作品 , 生长周期与欣赏周期更长 , 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的轨道 , 停靠着更从容的观照、更平和的感受、更清醒的思考 。 “快”与“慢” , 并不是价值评判的标准 , 而是面对着不同的题材与内容 , 面对着不同的渠道与受众 , 而发展出来的不同的节奏与风格 。 从网络文艺的总体上看 , 快与慢是共存的、交织的、互补的 。
本文插图
有些网络文艺作品是“慢”的 , 因为它所表现的大自然节奏 , 不是争分夺秒的节奏 , 而是晨昏的节奏、四季的节奏 , 对这种节奏的依恋 , 是人类在时间上的乡愁 。 图为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 。 资料图片
1.“快”意味着有“干货” , 也可能有“蹭热点”之嫌
网络文艺的“快”是由技术基础决定的 。 各种拍摄器材、制作软件、发布平台的普及 , 创作者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进行创作 。 在智能手机的时代 , 这一趋势被更加强化 。 但同时 , 在互联网时代 , 信息的传播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 这意味着 , 信息的传播快慢直接决定着信息能否处在一个传播的有利位置 。 同题材的网络文艺作品能不能“红” , 首先取决于它是不是够“快” 。 这就使得直接面向热点题材的网络创作 , 必须具备强大的反应能力与生产能力 , 必须通过“快”来占据信息高地 , 使内容传播得更远 。
“快”是数字时代的天然属性 。 这种对快速反应的要求 , 同时影响着这部分网络文艺作品的体裁与风格倾向 。 一方面 , 作品体量小、时长短 , 只要能对热点进行一针见血或灵巧有趣的反应即可 , 在受众的瞬间共鸣里达成高转发率 。 另一方面 , 如果是信息或知识含量比较高的内容 , 作品往往把信息量压缩得更为紧实 , 要求有更多“干货” , 让受众在更短时间有更多收获 。 与体量小、干货多的内容要求相联系的是 , 这样的网络文艺作品往往也发展出更快的表达方式 。 比如网络短剧少用长镜头 , 剪辑速度较快 。 大体量的作品也会在局部采取“快”的策略 。 比如上百万字的网络小说 , 情节密集 , 推进迅速 。 网络文艺作品的媒介与体裁 , 也在改变着受众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 。 文艺欣赏不再需要独立特制的时空 , 而可以在生活的碎片时段里随时展开 , 它拓展了文艺的边界 , 也使得文艺真正地走向大众化 , 更贴近大众的心理 , 满足大众情绪与情感需求 。
网络文艺作品的“快” , 对应着受众对内容“新鲜、好消化”的要求 。 它主要为受众提供震撼、意外、幽默、轻松、愉悦这样的情绪 , 也成为互联网时代受众了解与理解现实语境的便捷方式 , 并在观看、转发与评论中 , 参与到话语的再生产之中 。 但当创作者过于把“快”所能达成的点击量作为目的 , 当满足成为迎合时 , 网络文艺作品的“快”也会面临过于肤浅、浮躁的不良倾向 , 泡沫过多 , 泥沙俱下 。
推荐阅读
- 美国意图与台湾 “结盟”违背了中美之间的协议
- 究竟是谁造成了政府和百姓之间的“肠梗阻”
- 光明网|紧急止付10万元!提醒:警惕此类骗局
- 鲁哈尼说伊朗2500万人可能已感染新冠病毒
- 光明网|触目惊心!保姆16秒殴打85岁老人6次!严惩!
- 积蓄|加拿大留学生接到一通电话,全部积蓄一夜之间都没了
- 光明网|90后快递员为救小学生挡刀受伤,见义勇为得到表彰
- 光明网|女游客路边突昏迷 4名热心特勤人员急伸援手
- 光明网|莫名其妙成了他人公司股东?“被股东”的他求助到检察院......
- 光明网|半年20多起,济南多家超市中招,这个团伙“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