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萍教授口中的“支那”,真的是蔑称吗?

提到“支那”这个词 , 相信很多看过中国抗战题材影视剧的朋友们 , 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词是日本侵略者侮辱中国人的蔑称” 。 那么 , 事实究竟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了解了解吧 。其实 , 比日本人称呼中国为“支那”更早的是一个唐代的中国人 , 即西游记中的主角——玄奘法师 。 在其口述的著作《大唐西域记》里面 , 记载了这样一番对话:拘摩罗王:“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日 , 去斯远近?”玄奘法师:“当此东北数万余里 , 印度所谓摩诃支那国是也 。 ”该段文献翻译成现代中文 , 是以下的意思:拘摩罗王:“大唐国在哪里?要走多少天?有多远的路程?”玄奘法师:“往东北方向走几万里路 , 印度叫支那的 , 就是指的大唐 。 ”他所说的是一个事实 , 古印度将大唐国称呼为“至那”“支那”“脂那” 。之所以会这样 , 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僧人和玄奘所读的是同一批梵文佛经——古印度人将中国称为“支那” 。 玄奘也跟着学 , 于是 , 日本僧人也跟着学 。可见 , “支那”一词 , 从其诞生的最初来看 , 其实并没有歧视、侮辱、蔑视中国人的意思 。“支那”一词在日本的影响进一步地扩大 , 是从江户时代(17世纪初)起 , 当时的中国处于明朝时期 。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继续称呼中国为“支那”呢?因为日本要避免混淆 。 在明朝以前 , “中国”这个名词并不常用 。 当时大明国的周边小国都知道“大明国”“大明” , 而不知道“中国”——反而是在日本 , 有一个地方名叫“中国” 。因此 , 如果把大明国硬称为“中国” , 则在日本国内必然会造成混淆 。 所以 , 日本从明朝开始 , 举国上下就习惯了称呼大明国为“支那” , 而不叫“中国” 。直到后来抗战胜利 , 日本迫于战胜国——中国的压力 , 才普及了“中国”的称呼 , 并开始迁就中国 , 将日本的“中国地方”改称“山阳地方、山阴地方” 。事实上 , 将中国称呼为“支那”的 , 远远不止日本一国 , 至少还有以下国家的语言都称呼中国为“支那”:泰语、法语、马来语、德语……在中国的历史上 , 将中国称呼为“支那”的 , 还有大量的汉民族英雄和成功人士 , 如唐玄宗写过一篇名叫《题梵书》的诗 , 其中就有“支那弟子无言语 , 穿耳胡僧笑点头” 。 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戊戌政变记》里 , 不但把自己的祖国叫作“支那” , 而且还往上加了个“我”字——“我支那” 。 章太炎写过一篇《正疆论》 , 不但称自己的祖国为“支那” , 而且还高声唱道“日本比清廷还要亲” 。中国近代知名学者严复曾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翻译成《原富》:“埃及、印度、支那三古国皆有海禁 。 ”孙中山也写过一篇文章 , 叫作《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事实上 ,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 , 远远不止孙中山一人称呼中国为“支那” 。 知名的革命女英雄秋瑾写过一篇叫作《支那逐魔歌》的诗歌 。 康有为流亡印度期间 , 他的女儿康同璧 , 从中国步行到印度去找她老爸 , 写诗自夸:“若论女士西游者 , 我是支那第一人 。 ”近代知名文学家、诗人闻一多在自己的《我是中国人》的诗中 , 曾多次高呼“我是支那人” 。那么 , 为什么“支那”一词在近代史上会被视为一个侮辱性质的词语呢?其实是因为自从甲午战争以来 , 日本对中国的殖民侵略 , 在中国民间催生了一股强大的反日、仇日的思想 ,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 , 中日两国之间任何的事情都变得十分敏感——“支那”一词也就难免成为众矢之的了 。在民国时期中日关系恶化之前 , 日本称中国为“支那” , 当时的中国人不但不在意这个 , 而且还跟着这样叫 。 但是中日关系恶化之后 , “支那”这个称呼就成为一个事了 。 当时民族自尊心较强的国民意识到 , 日本人歧视我们中国人 , 因而 , “支那”这个词就成了一个带有侮辱性质的词语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