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港股圈|买股票的成本,你也许从来就没有算对过……


【丫丫港股圈|买股票的成本,你也许从来就没有算对过……】丫丫港股圈|买股票的成本,你也许从来就没有算对过……
本文插图
茅台是你买任何股票的机会成本为什么茅台可以成为A股价值投资的大旗呢?因为90%的情况下 , 茅台的业绩都是确定性很强的—— 经济好时 , 茅台显示出可选消费的属性 , 业绩上升 , 股价涨; 经济不好时 , 国家放水 , 茅台有金融属性 , 估值上升 , 股价涨; 如果经济不好 , 央行又不放水(很少出现) , 还有经销商帮忙调节库存 , 机构抱团 , 股价涨; 除非是“限制三公消费”这种超级利空才真正对茅台不利 。所以从机会成本上说 , A股确定性最强的茅台是你买任何一支股票的“机会成本”—— 在买入任何一支股票之前 , 都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股票的确定性跟茅台的差距有多少?它的收益能弥补这个差异吗?如果不能 , 我为什么不去买茅台? 同样 , 当你想空仓一段时间 , 你也要想想:这段时间茅台会涨吗?如果会 , 我为什么持有现金而不是买茅台呢? 上面这段话 , 我用的“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概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 经济学对“成本”的定义 , 跟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不同 , 因此能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投资习惯 。股票没有成本 , 买卖才有成本投资股票 , 一定会用到成本这个概念 , 你买了20万的A股票 , 你一定认为 , 这些股票的成本是20万 , 但这只是“会计成本” , 是为了财务分析方便 。经济学上 , 真正有意义的成本是“机会成本” , 是指你这一笔钱“备选的买入标的”中 , 收益最大的那一个 。比如说 , 你在A、B两个股票中买了A , 结果股票B涨了10万 , 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10万 , 如果你的A股票上也赚了10万 , 那么你真正的收益是0;如果B跌了5万 , 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5万 , 如果你在A股票上同样赚了10万 , 那么你的真正收益是15万 。当然 , 如果你买A公司时 , 没有比较 , 直接就买了 , 那么你的成本就是持有现金的成本 , 即为0(不考虑通胀) , 你赚10万就是赚10万 , 跟会计成本计算的结果一样 。为什么经济学一定要把成本定义为“机会成本”呢?因为整个经济学有一个思考原点——资源是有限的 , 一笔钱 , 同一时间 , 你买了A公司 , 就不能买B公司 , 那么B公司未来的涨幅自然是你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的“成本” 。看上去 , 机会成本只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 , 这对于提高投资能力的意义到底何在呢? 这个问题 , 我在学习经济学时也没有意识到 , 只到我看了保罗·海恩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中的一句话:“事物”根本没有成本 , 只有行为才有成本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以10元钱买入一笔股票后 , 你应该立刻忘掉这个价格 , 因为股票是没有成本的 , 只有“买与不买、卖与不卖”这两对交易行为才有成本 , 这个成本就是你做过的选择——你放弃的选项都没有真正的放弃 , 而是变成了“机会成本” , 影响你账户的长期收益 。我想从买和卖这两个交易动作来阐述这个重要经济学思维方式 。买入的机会成本我们平时买股票时 , 不一定是“二选一” , 经常是“买还是不买” , 那么买入的机会成本就是“持有现金”的收益 , 即为0 。此时 , 用机会成本计算的收益跟会计成本计算的收益是相同的 , 所以我们平时很少计算机会成本 。但我在文章的开头就说了 , 茅台是每一个股民都公认的 , 业绩确定性又强 , 那么理论上说 , 你每买一个股票 , 都要拿它跟茅台比 , 而不是跟持有现金比 。这么一比 , 机会成本就有意义了 , 你选择的股票必须有比茅台更高的预期收益率 , 才能弥补它跟茅台的业绩确定性之间的差距 。如果茅台今后三年每年10~15%的业绩增速的确定性很强 , 那么你选择的公司只能有三种(不考虑估值的高低 , 因为你没有任何证据说明茅台被高估): 1、确定性一般(比如大部分科技龙头股) , 未来三年业绩增长25~30%以上 , 即需要给你15%的风险溢价的股票; 2、确定性比较强(龙头股) , 业绩增速20~25%以上 , 即需要给你10%的风险溢价的股票; 3、确定性很强(龙头消费股) , 业绩增速15~20% , 即只需要给你5%的风险溢价的股票; 事实上 , 能达到上述要求的公司少之又少 , 可能性只有两个:1、通过深度价值挖掘 , 持续跟踪 , 找到超预期增长的个股2、抓住板块整体利空下跌的机会 , 在低估时买入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机会 , 还不如持有茅台 , 如果你觉得茅台会跌 , 那就应该空仓 。不过 , 机会成本的另一个特点是“因人而异” , 不同能力的人做同样一件事的机会成本不同 。 比如说 , 没有工作的人摆地摊 , 机会成本是0 , 高薪白领辞职去摆地摊 , 机会成本就等于他的高薪 。所以 , 把茅台作为机会成本 , 仅限于普通水平的股民 , 如果你连续多年年化收益超过15% , 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不是茅台 , 而是你的平均收益率 。如果你的平均收益率为18% , 等于你每次买入 , 都要求以相当于茅台的确定性 , 获利18%的收益 , 因为很少有标的能达到茅台的确定性 , 所以就要把收益率要求上调5~15% , 作为风险溢价 。正是因为机会成本的制约 , 很多投资高手的水平在进步到“多年年化收益稳定在15%”以上后 , 再进步就很慢了 。如果说 , 买入时 , 大部分浑浑噩噩的散户都没有意识到自己高昴的机会成本的话 , 那么 , 卖出时 , 大部分散户的错误就是算错了机会成本 。卖出的机会成本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 , 卖出股票后如果想再买回来 , 一定要等跌破卖出价才肯出手 , 这是什么心理呢? 每一次卖出 , 都有一个隐含选项是“继续持股” , 所以卖出的机会成本是 “从卖出到现在的涨跌幅” , 涨了10万 , 你这笔卖出的机会成本就是10万;跌了5万 , 机会成本就是-5万 。“等跌破卖出价”的心理 , 就是想让上一次卖出的机会成本为负 , 心理感受很好 。但问题是 , 这么做只会改变上一次卖出的机会成本 , 并不影响你这次买入后的利润 , 很多人就为了死等这段差价 , 最后放跑了大牛股 。事实上 , 你卖出的机会成本并不只是“继续持股” , 还包括“卖了之后又买其他股票” 。 假设你卖了A公司之后 , 立即全额买入B公司 , 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变成了B公司的涨跌幅 , 此时的“机会成本”变成了你的真实利润 。一般人卖掉从底部涨上来的A股票后 , 总是希望“复制”自己的成功 , 再找一个底部的B公司 。 但一轮上涨行情中 , 率先启动的公司 , 往往属于逻辑最顺畅的板块中 , 各路资金一致性预期最强的公司 。 而出于比价效应的补涨股 , 往往都有一些硬伤 。 如果还处于上涨的早期 , 这种换股失败的概率更高一些 。所以我一直建议大家不要过早卖掉率先上涨的强势股 , 这些股票看上去涨了很多 , 但往往是基本面发生较大的反转 , 估值反而越涨越低 , 越涨越安全 。更糟糕的是 , 很多人虽然看好手中股票 , 但觉得涨得太猛了 , 打算先卖出 , 等下跌后再买入 , 结果 , 买出后 , 等来等去 , 反而越涨越高 , 最后忍不住冲进去 , 接了最后一棒 。这可就是“机会成本误终生”了 。当然 , 我并不是劝大家不要卖涨得好的股票 , 而是希望大家意识到 , 人性是有弱点的 , 在上涨中空仓的压力 , 远远大于下跌中的套牢 , 卖赚钱的股票一时爽 , 可付出的机会成本远比你想得多 。不要迷失在具体的交易中分析完了投资中的这两个机会成本 , 请大家再回到开头的那句话 , 体会一下: 应用到投资行为中:你持有的股票的会计成本毫无意义 , 只有“买股票”和“卖股票”才会产生成本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很多年前一次改变我的投资观念的复盘 。 当时我把自己每一笔交易详细地记录下来 , 结果发现: 我在技术上把握得最好的那些交易 , 在最低价精准买入 , 最高价精准卖出 , 但从整体资金的增值来看 , 没什么了不起的 。我记得最清楚的那几笔大赚大亏的交易 , 其实从来没有改变过整体收益的方向 。 它们会暂时提高或降低收益水平 , 但往往在一两个月之后 , 波动又回到原来的趋势中 。从那时起 , 我渐渐把注意力从“抓黑马大牛股”转移到“完善整个投资体系”上 。交易是一个连续的、永无止境的“买卖买卖买卖”的过程 , 你放弃的机会跟你选择的机会同样重要 , 共同构成资金账户的持续变动 。 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 , 你就会迷失在一笔笔具体的交易中 , 把运气当实力 , 又把亏损归咎为运气 。如果眼光只关注个股 , 看不到账户盈亏连续的变动趋势 , 你就永远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买过那么多牛股 , 收益却始终原地踏步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合作事项) 丫丫内容投稿:2458032576@qq.com"转发"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