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新药“种子”卖出1亿元的背后( 二 )


根据合作协议 , 力鑫药业以1亿元买下多激酶抑制剂JND32066的全球市场独家开发权利 。刘恩桂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1亿元是里程碑支付 , 而且这1亿元属于前期开发及购买项目权益的费用 , 公司后续还将投入更多费用将产品开发上市 。”
练就“金刚钻” , 干好“瓷器活” 。“我是做药的 , 一定要做临床所需的药 。”丁克给自己的新药研发之路定了调 。经过多年的稳扎稳打 , 丁克带领团队已构建了一个集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和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等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科研设施完善的药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平台 。这正是让力鑫药业最为放心的地方 。
丁克团队成功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创新药物成果 , 并实现了转化 。其所研发的“可克服慢性粒性白血病临床耐药的新一代Bcr-AblT3151突变体抑制剂HQP1351”已转让 , 在中国和美国完成2期临床 , 今年5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孤儿药资格;同时 , 研发出世界首个亚型选择性ERRa激动剂(针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世界首个选择性DDR1抑制剂(针对肿瘤和炎症疾病的治疗)、世界首个选择性ZAK抑制剂(针对肿瘤和炎症疾病的治疗)……
【成果新药“种子”卖出1亿元的背后】“针对《我不是药神》中的‘格列宁’用药后耐药的临床问题 , 我们历经7年 , 研发成功了第三代产品HQP1351 , 能解决上述耐药问题 。在合作企业的努力推动下 , 有望在今年或明年上半年在国内获批上市 。”丁克透露 。
结合自身经历 , 丁克认为打破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 应着重从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科研人员应考虑:成果是否是产业所急需?我的观点是一定要从临床需求中找课题 , 从企业发展瓶颈找项目 。另一方面新药研发不仅投入大 , 且对技术、人才要求也高 , 企业可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人才优势来实现新产品的开发 。”他坚信 , 只要企业家跟科学家能够坐到一张桌子上想一件事情 , 围绕问题开展深入合作 , 一定能够推动产业发展 。
机制保障 , 争取8年内转化药物实现上市
从2012年开始进行成果转化至今 , 丁克感受最深的是 , 从国家到地方再到高校 , 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均越来越完善 。
以其所在的广东省为例 , 2019年广东出台“科创12条” ,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诸多体制、机制的改革新举措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今年 , 广东省科技厅又会同广东省发改委等9个部门 , 联合印发实施《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
作为首批获得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试点单位 , 暨南大学出台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 , 成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 , 构建起包括“里程碑”许可开发、发明人实施和专利公开许可等科技成果多元转化模式 , 建设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多层级转化孵化平台 。2016年以来 , 学校成果转化收益合同额和技术转移收入超12亿元 , 孵化了4家上市企业和多家高科技企业 。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 需要有资金扶持 。”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说 , 学校成立了金额2亿元的广东暨科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 , 这是广州市目前唯一由高校牵头成立并获批的成果转化基金 。该基金在学校内部定期遴选科研项目孵化 , 借助专业的机构投资人 , 实现科技成果精准转化 。他强调 , 学校孵化成功后 , 还需要企业接手培育 , 才能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