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顾事|伤寒的分类和治疗( 二 )


有严重毒血症者 , 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配合下使用激素 。 常用氢化可的松25~50mg或地塞米松1~2mg , 每日1次静脉缓慢滴注;或口服强的松 , 每日3~4次 , 疗程不超过3天 。 若伤寒合并血吸虫病 , 尤其是急性血吸虫病时 , 一般宜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伤寒的病原治疗 , 待体温被控制 , 全身情况明显改善后 , 才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 。
对兼有毒血症和显著鼓肠或腹泻的患者 , 激素的使用宜慎重 , 以免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
1.伤寒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 。
2.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 , 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1)抗菌谱广 , 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活性高;
(2)细菌对其产生突变耐药的发生率低;
(3)体内分布广 , 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高 , 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
(4)大多品种系口服制剂 , 使用方便;
(5)因其影响骨骼发育 , 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 。 目前常用的有氧氟沙星 , 每日两次 , 或每8~12小时一次 , 静滴 , 疗程14天 。 环丙沙星 , 剂量:500mg每日两次或每8小时一次 , 口服或静滴 , 疗程:14天 。
氟喹诺酮
喹诺酮类 , 又称吡啶酮酸类 , 属化学合成抗菌药 。 临床用于治疗尿路、肠道、呼吸道以及皮肤软组织、腹腔、骨关节等感染 , 取得良好疗效 , 不良反应轻微 。
由于该类药物中均具有喹诺酮的基本结构 , 故由此而命名 。 本类药物按其发明先后、结构及抗菌谱的不同 , 分为一、二、三代 。
自1962年合成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NalidixicAcid)为第一代 , 只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克雷白杆菌等少数G-杆菌有效 , 口服吸收差 , 副作用多 , 仅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 。
药物历史
氟喹诺酮
1974年合成第二代喹诺酮类代表药吡哌酸(pipemidicAcid) , 对G-杆菌的作用也包括了部分绿脓杆菌 , 抗菌活性较前者提高 , 口服少量吸收 , 但可达到有效尿药浓度 , 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 因此用于尿路和肠道感染 。
1979年合成第三代喹诺酮药: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 。 它是4-Quinolone结构改造衍生物 , 在6位上加上一个氟(F)后 , 增加了脂溶性 , 增强了对组织细胞的穿透力 , 因而吸收好 , 组织浓度高 , 半衰期长 , 更大大增加了抗菌谱和杀菌效果 。 构效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展开 , 新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如雨后春笋 , 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 氟喹诺酮类对G-杆菌 , 包括绿脓杆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 , 对G+球菌也具一定抗菌活性 , 尤其对耐药G-杆菌 , 仍可呈现敏感 。
临床用于治疗
临床上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有诺氟沙星、培氟沙星(Peflo临床上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氟罗沙星
xacin甲氟哌酸)、依诺沙星(Enoxacin氟啶酸)、氧氟沙星(Ofloxacin氟嗪酸)和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环丙氟哌酸) 。 近几年 , 又不断研制并上市多氟化喹诺酮类新品种 。 如洛美沙星(Lome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多氟哌酸)和二氟沙星(Difloxacin双氟哌酸)等 。 其主要特点是长效 , 如以上三个药物其消除半衰期分别达8h , 10~12h和20~25h , 抗菌谱进一步扩大 , 增强了对G+球菌和厌氧菌以及衣原体支原体的抗菌作用 , 以及吸收更好 , 组织浓度更高 , 不良反应更少等优点 。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desoxyribonucleicacidgyrase) , 从而影响DNA的正常形态与功能 , 阻碍DNA的正常复制、转录、转运与重组 , 从而产生快速杀菌作用 。
2药物特点
【医学顾事|伤寒的分类和治疗】①抗菌谱广 , 抗菌活性强 , 尤其对G-杆菌的抗菌活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浓度和发光强度回归曲线
高 , 包括对许多耐药菌株如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
②耐药发生率低 , 无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发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