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顾事|伤寒的分类和治疗


医学顾事|伤寒的分类和治疗
文章图片
伤寒杆菌造成之伤寒病 , 常称“伤寒热” , 伤寒沙门菌 , 又称伤寒杆菌 , 属沙门菌属D组 。 革兰染色阴性 , 呈短杆状 , 周有鞭毛 , 能活动 , 不产生芽孢 , 无荚膜 。 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 , 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 。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 , 在水中可存活2—3周 , 在粪便中能维持1—2个月 , 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 , 且可繁殖 。 耐低温 , 在冰冻环境中可存活数月 , 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能力较弱 , 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 , 加热至60~C后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 , 消毒饮水余氯可迅速致死 。
1临床表现
潜伏期10天左右 , 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 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小时 , 而水源性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30天 。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 , 可分为4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 , 起病大多缓慢(75%~90%) , 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 常伴有全身不适 , 乏力 , 食欲减退 , 咽痛与咳嗽等 。 病情逐渐加重 , 本温呈阶梯形上升 , 于5~7天内达39~40℃ , 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 , 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2.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 , 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 , 有助于诊断 。
3.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 , 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 , 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 , 食欲逐渐好转 , 腹胀逐渐消失 , 脾肿开始回缩 。 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 , 需特别提高警惕
4.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 。 体温恢复正常 , 食欲好转 , 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
2检查
1.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 , 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 , 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 。 极期嗜酸粒细胞>2% , 绝对计数超过4×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 。 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 。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
2.细菌学检查
(1)血培养诊的论据 , 病程早期即可阳性 , 第7~10病日阳性率可达90% , 第三周降为30%~40% , 第四周时常阴性;
(2)骨髓培养性率较血培养高 , 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 , 血培养阴性者;
(3)粪便培养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 , 第3~4周可高达80% , 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 , 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
(4)尿培养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 , 但应避免粪便污染
(5)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
3诊断
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 , 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 , 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1.临床诊断标准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 , 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 , 相对缓脉 , 皮肤玫瑰疹 , 肝脾肿大 , 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 , 嗜酸性粒细胞消失 , 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 , 可临床诊断为伤寒 。
2.诊标准疑似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 。
3.从血 , 骨髓 , 尿 , 粪便 , 玫瑰疹刮取物中 , 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 。
4.特异性抗体阳性 , 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 , “H”抗体凝集效价≥1∶160 , 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
4治疗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病人入院后 , 即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 , 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检粪便培养 , 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 发热期病人必须卧床休息 , 退热后2~3天可在床上稍坐 , 退热后2周可轻度活动 。
应给予高热量 , 高营养 , 易消化的饮食 , 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 , 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 , 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 , 促进恢复 , 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 , 少量多餐 。 退热后 , 食欲增加后 , 可逐渐进稀饭 , 软饭 , 忌吃坚硬多渣食物 , 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 一般退热后2周才恢复正常饮食 。 应鼓励病人多进水分 , 每日约2000~3000ml(包括饮食在内) , 以利毒素排泄 。 如因病重不能进食者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