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视频|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新疗法:浙大一院开展首例“Liwen术式”



浙视频|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新疗法:浙大一院开展首例“Liwen术式”
本文插图

“郭医生 , 真的太谢谢你们了 。 我这段时间以来感受好多了 , 过去胸痛胸闷的‘濒死感’已经没有了 。 ”前段时间 , 24岁的小陈(化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浙大一院)复诊 , 预后效果良好 。
小陈患有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 今年4月19日 , 经浙大一院心内科郭晓纲主任团队联合超声介入科 , 在心脏大血管外科、麻醉科的协助下 , 小陈实施了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ercutaneous Intramyocardial Sept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 PIMSRA) 。 他也是我省第一例成功接受该手术治疗的患者 。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又称“Liwen术式” , 由西京医院刘丽文教授团队首创 。 浙大一院心内科紧随其后 , 开展了浙江省范围内首例Liwen术式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 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此项技术的单位 。 目前浙大一院已成功通过Liwen术式为6位患者治疗了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
郭晓纲主任介绍 ,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以心室不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和舒张期顺应性降低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病 。 简单来说 , 由于室间隔增厚 , 导致心腔缩小 , 从肺部流入心房的血液 , 难以通过动脉流向全身 , 导致全身供血不足、心脏流出道压力阶差增大等问题 , 部分患者甚至会进展为扩张性心肌病 。

浙视频|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新疗法:浙大一院开展首例“Liwen术式”
本文插图

郭晓纲主任介绍 , 大部分肥厚型心肌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 患者大多数有家族史 , 少数为散发 。 临床上可导致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反复晕厥、房颤、室速、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 , 是年轻人和运动员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
患有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小陈 , 早在两个月前还是在死神手边徘徊的人 。 五年前 , 小陈因活动后出现胸闷、气促 , 曾到浙一医院就诊 。 这些年来 , 小陈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了规范的药物治疗 , 但仍频繁发生胸闷、黑朦等症状 , 动辄就透不过气 , 两眼发黑 , 随时都有猝死的风险 。 由于该疾病具有遗传性 , 小陈的母亲、二哥都患有该疾病 。 2019年年底 , 小陈的二哥因为该病猝死 , 伤心过度的小陈在葬礼上当场晕倒 。 手术迫在眉睫 。
恰逢浙大一院引入Liwen术式 , 小陈幸运地成为浙江第一位进行该手术的患者 。
Liwen术式好在哪里?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手段 , 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酒精化学消融治疗这三种 。 其中 , 药物治疗能够部分缓解患者的流出道梗阻 , 但仍有很多患者即便接受最大剂量的药物治疗 , 仍会出现晕厥症状 , 心功能也难以恢复 。 临床上 , 目前可用的药物十分有限 , 使用时受到诸多限制;
外科手术是对患者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 , 即经主动脉切除肥厚的室间隔 , 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术式 , 但需要开胸并建立体外循环 , 创伤较大 , 对患者的耐受能力要求高 , 且有造成患者束支传导阻滞的风险 。
酒精化学消融作为一种介入治疗方法 , 侵入性较小 , 但部分患者由于冠状动脉解剖学的原因无法完全解除梗阻 。 而且根据当前临床数据 , 行酒精化学消融的患者术后有一定的几率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 。
本次浙大一院在省内率先开展的“Liwen术式” , 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兴技术 , 该手术在三维B超影像引导下经皮经心外膜到达心肌内 , 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治疗心脏疾病 。 其机制在于通过高频电波导致肥厚的心肌组织细胞内的离子产生热效应 , 局部温度高达90-100℃ , 进而导致肥厚的心肌细胞脱水坏死 。 这一过程就像是将葡萄制作成葡萄干的过程 , 同时还可以达到阻断肥厚心肌组织血液供应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