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电视台|典出井陉的汉语成语“背水一战”
文章图片
井陉地处太行山东麓 , 为华北平原接壤黄土高原地区的咽喉 。 史上 , 多为兵家必争 。
汉语成语“背水一战”就典出井陉 , 载入《史记?淮阴侯列传》 。 古代简牍记事言简意赅惜字如金 , 只言片语背后详情却鲜为详知 。
揭开尘封岁月 , 盘点历史年轮 。 公元204年阴历十月 , 迎着箫箫寒风 , 一支上万人的汉军直奔井陉 , 长途奔袭赵国 , 消灭项羽军事集团侧翼势力 , 声援汉王刘邦 。 此时 , 刘邦正与楚王项羽对垒荥阳 , 并有北边燕和赵 , 东边齐的威胁 。 为尽快扭转战局 , 汉王刘邦采纳韩信计谋 , 并由其挂帅出奇兵 , 绕道井陉突袭项羽军事集团侧翼 , 来牵制劲敌 。
井陉时为赵地西部屏藩 , “四方高 , 中央下 , 如井之深 , 如灶之陉……”【《太平寰宇记》】地势 , 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 , 天下九塞之第六塞【《述征记》、《吕氏春秋】》之险要 , 又有滔滔绵曼水切割北川南沟 , 战略位置攻守兼备 。
韩信军事才能卓绝 , 据险井陉诱敌深入 , 对于韩信来说蓄谋多时 , 只是麾下能征惯战将士多被刘邦征调 , 所带三万新兵弱旅 , 对垒数倍于敌 , 又无后援 , 令韩帅运筹技穷 。 且 , 更令韩信心烦的竟然还遭刘邦猜忌 , 派张耳督军 。 原来 , 张耳、陈馀同为魏国名士 , 交情甚好 , 秦末共同扶持赵歇为王 。 巨鹿之战中 , 张耳怨陈馀见死不救而绝交 , 直至你死我活 。 彭城之战前 , 刘邦携假张耳人头欺瞒拉拢陈馀、赵歇共同伐楚 。 战后陈馀得知张耳未死 , 盛怒之下与赵歇反汉投靠项羽 。 刘邦派张耳督军 , 就是提防韩信对陈馀徇私 , 以绝后患 。
开战 , 韩信和张耳指挥汉军并未急于向赵军发起攻击 , 而是距井陉口三十里安营 。 此时 , 赵军已闻汉军动向 , “聚兵井陉口 , 号称二十万拒敌” 。 史称 , 此时在赵军内部 , 曾有过一场有可能改变后来命运的插曲 , 说是广武君李左车献计 , 井陉之地车不得方轨 , 骑不能成列 , 粮草必在其后 。 绝其辎重 , 不出十日 , 韩信和张耳之师不战自败 , 并主动请缨 。 但惯以仁义之师的陈馀却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 。 与此同时 , 韩信已经根据井陉地理位置和赵军兵力布防侦查结果 , 制定出周密的作战计划 。 半夜时分 , 夜色掩盖下韩信悄然升帐点兵 , 将战略战术分别密传各头目后 , 暗遣两千奇兵各持汉军红旗一面在赵军营垒附近设伏 , 密令待天明交战赵营空虚之机 , 潜入军营拔下赵旗换上汉军军旗 , 并实施突袭 。 之后 , 亲率主力连夜在绵曼河畔背水布阵 。
背水陈兵布阵 , 就连对垒的赵国士兵都看出 , 汉军排兵阵式严重违背了兵家常理 , 都捧腹讥笑 , 谁也没想到这另类阵法隐藏的凶险杀机 。 其实 , 不难想象士卒置身绝地 , 求生本能下必然以一当十拼死决战 , 难怪三万汉军会在井陉狭长山谷和背水阵中作困兽之斗 , 致使20万赵国大军身陷逆境优势皆无 , 顷刻间阵脚大乱而走向覆灭 , 可见韩信敢冒天下之险 , 用兵天下之诡道!
天刚刚亮 , 汉军就开始进攻了!韩信大张旗鼓向井陉口进军诱敌深入 , 赵军迎头痛击 , 大战良久 。 韩信佯装败北 , 沿山谷古道西撤 , 溃退阵中 。 而面对背水一战的汉军 , 赵军求战心切 , 倾巢而出 , 全加入到疯狂的拼杀之中 。 这时 , 汉军背水后无退路 , 只有拼命厮杀 , 重挫赵军锋芒 , 一时间拥堵在峡谷的赵军又突遭汉军滚木礌石和弩箭射杀 , 令占有人力和地利优势的赵军一时无法取胜 , 想撤回大营再战 。 回头却发现自己的营垒汉旗林立 , 顿时军心大乱 , 结果被韩信前后夹击 , 溃不成军 。 主帅成安君陈馀在混战中被悍将张耳斩落马下 , 赵王歇也被生擒活捉 。 就这样背水列阵以少胜多全歼对手 , 画上完美的句号 , 而井陉之地也由此载入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