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游的故事|一盏“天灯”延续数百年,茶马古道上的指路灯,云南沙溪寺登街

溪古镇位于剑川县东南部 , 距县城32公里 , 地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三大旅游区之间 , 镇里的寺登街在历史上一直是沟通东南亚、南亚、南诏和吐蕃的咽喉要道 。
懒游的故事|一盏“天灯”延续数百年,茶马古道上的指路灯,云南沙溪寺登街
文章图片
唐朝以来 , 随着沙溪周边陆续发掘了乔后、弥沙、马登和云龙诺邓四大盐井 , 寺登街的商贸地位变得愈发重要 , 老街逐步成为了盐业集散地 。 每年经这里运出的食盐 , 多达十万担 , 成为富甲一方的重镇 。
懒游的故事|一盏“天灯”延续数百年,茶马古道上的指路灯,云南沙溪寺登街
文章图片
面对财富的快速增长 , 有人起了贪念 。 利欲熏心之下 , 只考虑个人利益 , 以次充好 , 掺杂使假等贩卖私盐的行为开始泛滥 。 富者愈富 , 穷者愈穷 , 百姓生活一团糟 , 周边山林盗匪四起 。
懒游的故事|一盏“天灯”延续数百年,茶马古道上的指路灯,云南沙溪寺登街
文章图片
明朝时 , 从老街走出去的太学生段良 , 因曾任万历皇帝太师 , 被后人称为“天下贡元” 。 有一次 , 段良回乡探亲 , 目睹家乡的盗匪横行 , 人心不古 , 他痛心疾首 。 当时的段良名望极大 , 在京城享受着优厚的俸禄 。 朝廷中很多人劝他 , 治理匪患危险重重 , 凭他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现状 。 都劝他留在京城 , 安享富贵 。
懒游的故事|一盏“天灯”延续数百年,茶马古道上的指路灯,云南沙溪寺登街
文章图片
但面对家乡百姓生活的疾苦 , 段良还是决定辞官回乡 。 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 他放弃了高官厚禄 , 带着自己的家人全部回到了沙溪 。 回到家乡后 , 段良没有住到富足的老街上 , 而是带着家人进入深山 , 守护起盐运古道 。 老街人被段良的精神感动 , 一起参与到了守护家乡秩序的行动中 。
懒游的故事|一盏“天灯”延续数百年,茶马古道上的指路灯,云南沙溪寺登街
文章图片
经过大家几年的努力 , 终于建起了马坪关 , 消除了匪患 , 守住了弥沙盐井前往老街的重要通道 。 他的后裔就世世代代守卫在马坪关 , 守卫着古道的安全 。 很多马坪关的家谱里记载着 , 祖宗是段良 。
懒游的故事|一盏“天灯”延续数百年,茶马古道上的指路灯,云南沙溪寺登街
文章图片
在段良的带领下 , 贩运私盐的问题得到了治理 , 沙溪盐运秩序逐步恢复 。 老街人领悟到了和则两利 , 乱则生变的智慧 。 从那以后 , 每当有马帮到来 , 寺登街人都会把沿街最好的摊位让给那些远道而来的商人 , 和睦友善的商业氛围 , 让老街恢复了繁荣 。 每年都有上千支马队来到这里交易 , 各个民族文化的交融 , 使得寺登街成为沙溪的经济文化中心 。
懒游的故事|一盏“天灯”延续数百年,茶马古道上的指路灯,云南沙溪寺登街
文章图片
万历年间 , 一支马帮从西藏过来交易 , 抵达寺登街时已是深夜 。 由于人困马乏 , 看不清路 , 一不留神马匹和货物都跌落在河里 。 周围的居民听到呼救后 , 急忙赶去救援 。 经过一夜的努力 , 才把马匹和货物捞了上来 。
懒游的故事|一盏“天灯”延续数百年,茶马古道上的指路灯,云南沙溪寺登街
文章图片
远道而来的客商来到沙溪 , 路途遥远 , 非常疲惫 , 夜晚来到沙溪分不清方向 。 为了给远道而来的商队指引方向 , 人们在兴教寺旁竖起了一根高杆 , 杆头上放置油灯 。 每当夜幕降临 , 老街人就会把灯点亮 , 十几里外的地方都能看见 。 为了保证油灯不熄灭 , 老街人还制定了“守灯”的规则 。 无数个夜晚中 , 老街人忍受着严寒酷暑 , 守一盏灯 。 这长明的灯光 , 让无数长途跋涉的商队感受到了温暖 , 他们大都会在寺登街过夜 。
懒游的故事|一盏“天灯”延续数百年,茶马古道上的指路灯,云南沙溪寺登街
文章图片
【懒游的故事|一盏“天灯”延续数百年,茶马古道上的指路灯,云南沙溪寺登街】清朝时 , 老街出现了“三天一街 , 两天两宵”的热闹场景 , 甚至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夜市 。 如今 , 古老的“天灯”虽然换成了现代化的电灯 , 但点亮的依然是老街人的纯朴厚道 。 每当夜晚来临时 , 灯光亮起 , 照亮夜空的同时也温暖了人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