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网|扬州人很羡慕南通紧邻上海?

摘要:扬州人看上海:“小家碧玉”与“大家贤达”
解放网|扬州人很羡慕南通紧邻上海?
文章图片
扬州城不大 , 美女又多 , 许多外地人形容扬州为“小家碧玉” 。 如果此话当真 , 在我看来 , 大上海则是“大家贤达” 。 这不仅因为上海地盘大、人口多 , 经济总量大 , 而且因为上海城市以及上海人文明程度高 , 领中国潮流之先 , 有“大家”的气度和风格 。
上海人对扬州有几分好感 , 扬州人对上海格外用心用情 , 这与两座城市历史及其性格类似有关 。
扬州因为运河发达的漕运、盐运 , 汉代、隋唐和明清时期三度繁荣 , 扬州人每每介绍唐代时期“扬一益二” , 即扬州第一、成都第二时 , 总喜欢后缀一句:“唐代的扬州相当于今天的上海” , 傍上海“大家贤达”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
说起来 , 扬州人和上海人有亲戚关系 。 扬州和上海都是通过发达的水运 , 连接南北 , 包容东西 , 才成为大都会 。 后来 , 因为海运兴起和铁路线西移 , 运河旁落 , 扬州逐渐被边缘化 。 值得一提是我国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河的河道作为出海口 , 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 , 江淮东部尤其是下河地区成为重灾区 , 当地许多人被迫迁徙到上海一带谋生 。 新中国成立后 , 又有大批苏北人到上海 。 所以苏北人在上海成为一个重要的群体 。
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原名“维扬戏” , 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 , 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 。 扬剧在上海、南京、镇江等地广为流传 , 这与当地扬州人比较多有很大的关系 。
近年来 ,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 , 上海人来扬州方便多了 , 扬州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 “阿拉上海人”不绝于耳 。
上周六 , 扬州东关街上人来人往 , 我在“谢馥春”化妆品专卖店看到 , 一位自称“阿拉上海人”的中年妇女和年轻的女营业员为10元讨价还价 。 这位中年妇女说 , 自己用过许多品牌化妆品 , 现在买谢馥春就是想找回以前用时的感觉 。 最终这位中年妇女讨价还价成功 , 笑吟吟拎着袋子走了 。
许多北方人说扬州人精明 , 过着“早上皮包水 , 晚上水包皮”的精致生活 , 但扬州人在上海人面前恐怕是小巫见大巫了 。
精明是只是上海人的一方面 。 我的一位同学在上海一家外企做财务总管 , 她经常称赞她的上海助手既会工作 , 很会生活 。 领导交代的事情办得干脆利落 , 根本不用领导烦神 。 与此同时 , 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 烧菜有模有样 。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 。 我曾经教过两个学生 , 男的是盐城人叫韦成明 , 女的是徐州人叫胡晓倩 。 2001年毕业后他们一起入职南通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 后来到上海发展 , 先后完成了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 , 作为人才引进 , 在上海安家落户 , 还生了两个儿子;从给别人打工 , 到自主创办了设计公司 , 成为集规划、建筑、室内、园林、市政等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甲级设计院 , 集团下属5家子公司、13家分公司 , 正准备上市 。
前两天 , 我和韦成明聊天 。 他不无感慨地说 , 上海是一个相对比较公平比较包容的地方 , 作为外地人要想在上海待下去 , 关键是要坚持做好每一件事 。 对此我有同感 , 难怪即便深更半夜 , 上海许多地方依然人头攒动、川流不息 。 上海居 , 大不易 , 但扬州大学许多学生还是愿意到上海去工作 ,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 , 先锻炼几年再说 。
扬州人很羡慕南通紧邻上海 。 近年来 , 南通“南通难”基本交通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 南通由“上海北”变成“北上海” , 重大项目纷至沓来 , 今年有望跨入亿万元城市俱乐部 。
不过扬州也较早提出了跨江融合发展的战略 , 主动接轨上海和苏南 。 2010年 ,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仪征分公司签约 , 投资上百亿元 , 年产30万辆整车 , 成为上海大众汽车的首家标杆工厂 , 也是德国大众汽车首家在中国的标杆工厂 , 这让仪征一下子变成汽车城 , 为此扬州正在打造千亿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 此外 , 华东师范大学在扬州办中学 , 今年秋季开始招生 , 扬州中学生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海派名校的优质教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