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都在说“普通人”,但谁是普通人?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都在说“普通人” , 但谁是普通人?
撰文 | 刘亚光
“普通人”在此意味着绝大多数平凡的人 , 还有生活 。 声称代言“普通人”即可收获“接地气”的美誉 。
本文插图
在b站与歌手毛不易合作的《入海》MV中 , “风催着我们出发 , 那个平凡的背影 , 去远方还是故乡”的歌词配合温柔而有力的旋律 , 呈现了一个“平凡毕业生”的叙事 。
本文插图
由快手推出的《自己的英雄》更是聚焦于“普通人” , 在片尾快手红人冬泳怪鸽就为“普通人”做了一段铿锵有力的代言:“我们是世间的尘埃 , 却是自己的英雄” , “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 ,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 。
我们不妨问自己一句:我是“普通人”其中的一员吗?好像是 , 好像又并不是 。 实际上 , 围绕英剧《Normal People》的讨论就十分能说明这种困惑 。
这部英剧直接以《普通人》为中译名 , 表面上看 , 在编剧细腻而真实的剧情构架下 , 女主角玛丽安和男主角康奈尔一次次甜蜜的相聚和遗憾的分离 , 的确让每一位普通的观众回想起自己亲密关系中的真实经历 , 但这段关系却也有许许多多“不普通”的地方 。 比如 , 两人都拥有绝非普通的天生聪颖、天赋异禀 , 两人的相处也远比“普通人”敏感和纠结 。 玛丽安和康奈尔在选择“normal”还是“abnormal”之间反复挣扎 , 观众们也在用自己的爱情与剧中进行对照时 , 产生对“普通人”的爱情究竟是什么的疑惑 。
本文插图
《普通人》(Normal People 2020)剧照 。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 , 继续深究 , 会发现我们对“普通人”这个概念的使用远比我们看到的频繁 。 “大众”“芸芸众生”“平凡人”……这些大量出现在学术期刊、大众读物、媒体文章中的近义词在被使用时 , 其实都与“普通人”指向同样的社会观念——而它们也都与“普通人”同样的“面目模糊” , 令我们不明具体所指 。
“普通人”究竟是谁?为什么我们在其实不明白“普通人”是谁的情况下 , 还会喜欢经常使用相关的概念?今天 , 我们就希望和大家一同来探讨 , 我们对“普通人”的偏爱与困惑 。
1
“精英主义”:
我们与“普通人”不同
如果要在中国导演中找最擅长拍摄“普通人”题材的导演 , 贾樟柯一定会是被最先想到的之一 。 在电影《天注定》中 , 贾科长对中国社会普通老百姓遭遇的四个真实事件进行了改编后的呈现 。 他对这片土地上最平凡的芸芸众生的同情隐而不发 , 全部情节的千钧力量都在最后一个镜头里落下、弥散 , 然后戛然而止 。 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群像镜头构成了一个微妙的隐喻 , 它揭示着贾樟柯希望讲述的“普通人”的故事 , 总是一个“群像”的故事 。
本文插图
贾樟柯《天注定》(2013)剧照 。
这其实也是一个潜藏于我们日常集体无意识中的思维惯习:普通人总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现 , 他们是无名的“大众” , 是和少数“精英”相对的“沉默的大多数” 。 正如西班牙政治学者加塞特在《大众的反叛》中做出的界定:“少数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资质的个人或群体 , 而大众则是指没有特殊资质的个人和集合体” 。 “普通人”被指认为“资质平平”“没有个性”的均质化“群体” 。
在人类历史上的“精英”们眼中 , 作为“群体”的“普通人”经常是一种需要被警惕的危险 。 这一传统肇始于古希腊的柏拉图 , 老师苏格拉底被一群“普通人”组成的公民大会赐死 , 这令柏拉图对民主制度失望至极 , 在他对理想中的政体划分等级时 , 他就认为越是偏向于由多数平民掌握权力、施行治理的政体 , 越是败坏的政体 。 在柏拉图看来 , 由拥有理性的“哲人王”治理的精英政体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
推荐阅读
- 生活养生|人人都在说三伏贴,它真的适合你吗?
- 美容|毛孔出血点怎么回事 原因大揭秘
- 新京报|国家大剧院7月21日起恢复限流开放参观
- 新京报|湖北恩施洪水暂退:城市道路交通恢复 部分区域仍断电
- 代芹说娱乐|唐艺昕在背带裤里搭了件运动bra就时髦到炸,网友:逼死普通人
- 明星|为什么明星看起来都很年轻?伊能静透露出“秘诀”!普通人做不到
- 新京报|美队合作“高司令”,主演奈飞预算最高电影《灰色人》
- 新京报|是什么让我们痛苦和失望?学会宽恕让生活具有多种可能性
- 新京报|夏日开卷的不完全书单
- 荟会讲情感|“老公去世时,她和娘家人在说笑”:无话婚姻,冷漠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