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一场科举舞弊案引起的改革!
科举 , 相当于古代的高考 。 它发端于隋 , 到晚清才被废除 , 历经一千三百多年 , 是我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 。 可以说每个朝代为了自身的需要都会对科举制度进行或多或少的改革 。 在宋朝 , 宋太祖赵匡胤就曾经一道诏令 , 将“殿试”设为“常制” , 并且被一直沿用下去 。皇帝为什么要亲自出题考试?这一切还要从宋初的一场科举舞弊案讲起 。立殿试公元973年 , 正值北宋科举年 , 按照惯例新登科的进士将在朝堂之上得到皇帝的接见 。 依据以往经验 , 这种接见和谢恩常常是走一个过场 , 不涉及淘汰与选拔 。 皇帝一般会简单地询问一下基本情况 , 大体考察一下这些“储备干部”的精神面貌和言语表达能力 。
没想到 , 在如此简单的试探之下 , 赵匡胤居然从中间揪出了两个滥竽充数的人 , 一个叫武济川 , 一个叫刘浚 。 他们在面对赵匡胤的问话时 , 答非所问 , 应对失次 , 这让赵匡胤非常愤怒 , 认为他们在这些人中间“材质最陋” , 水平最稀疏 。 当场撤去两人的功名 , 退回原籍 。 而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 , 滥竽充数的两考生中 , 有一名竟然还是主考官李昉的同乡 。屋漏偏逢连夜雨 , 恰在太祖下令严查期间 , 有一落第举子击鼓控告主考官李昉营私舞弊 , 希望能够复试 。 于是赵匡胤作出了两项决定:一是重新考试;二是经过调查 , 确认原来的主考官李昉在主持考试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公 , 于是抹掉了李昉翰林学士的头衔 , 并让他背了一个降职处分 。而这次重考 , 也让殿试正式成为科举考试中的一道程序 。 这样一来 , 皇帝就把对文官的选拔权牢牢地攥在了自己的手中 , 考中的进士都可以自豪地称自己为“天子门生”了 。废“公荐”通过改革科举来强化皇权 , 瓦解朝臣之间的派系 , 这样的想法其实在赵匡胤登基之初就露出端倪 。公元962年九月 , 赵匡胤下诏废止了唐代以来的“公荐”制 。 诏文说:“国家悬科取士 , 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如违 , 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 , 亦不得自称门生 。 ”所谓“公荐” , 简单来讲就是 , 公卿大臣有举荐士子的特权 。 因此一些出身名门望族 , 有背景 , 有人脉的考生往往通过“公荐”直接将自己送进录取名单 。 与此同时诸多应试考生也被迫竞相奔走于达官显贵之门 , 投献文章 , 推销自己 , 希望获得名气和主考官的关照 , 来帮助自己顺利中举 。 “公荐”制度无疑形成了文官集团一张巨大的利益网 , 而这恰恰是赵匡胤不愿意看到的 。 因此时隔一年 , 宋太祖又下诏:“礼部贡举人 , 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 , 违者重置其罪 。 ”十年后 , 宋太祖又再次下诏 , 重申这项禁令 。
设别试除此之外 , 赵匡胤还有意抑制世家高门子弟 , 并且对官二代们的科举之路加设门槛 。 宋初的一次科举揭榜 , 大臣陶榖的儿子名列第六 , 太祖赵匡胤看到后说:“我听说陶榖并不擅长教育儿子啊 , 怎么他的儿子能够登第呢?”于是命令宰相复试 , 所幸复试中陶榖儿子再次合格 , 才被录取 。 尽管如此 , 赵匡胤还是特别下诏说:“选进士之事重大 , 我不希望权位全被当路者垄断 , 今后官二代有中举的 , 要详加审核 , 进行复试 。 ”后来在太宗朝 , 宰相李昉(我们前面讲的翰林学士)的儿子参加科考 , 名列上等 , 殿试时太宗以“势家不宜与孤寒竞进”为理由 , 从名单中拿掉了他的名字 , 把机会让给了寒门子弟 。 如此一来 , 当朝大臣权贵子弟在科举考试中多复试一次渐渐成为一种定制 , 称为别试 。 这些做法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甄别是否有人利用权势造成考场不公 , 同时笼络寒门士子 , 加强专制皇权 。
创新的科举 , 进击的皇权太祖及其继任者不仅创新科举形式 , 还在保证科考的公平正义上下足了功夫 。 其中的一些创新甚至还可以在我们现代高考制度中看到其影子 。其一是锁院制度:每逢科举年 , 朝廷在确定“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考官人选后 , 会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 将其锁在贡院之中 , 避免出现考官泄题的现象 。其二是弥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 , 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 , 再交给考官评判 。 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 , 才能拆封公布姓名 , 否则即为作弊 。 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其三是誊录制度:据宋人记载 , 实行弥封制后 , 科场上又发生了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 , 于是“誊录”之制随之出现 , 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 , 朝廷雇请一批抄写书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 , 再交考官 , 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 。
科举考试试卷从废“公荐”、到创殿试 , 立“别试” , 这一系列的科举制度改革赵匡胤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 在开启殿试两年后 , 宋太祖在讲武殿复试举人王式等人时表示:“向者登科名级 , 多为势家所取 , 致塞孤寒之路 , 甚无谓也 。 今朕躬亲临试 , 以可否进退 , 尽革畴昔之弊矣 。 ”赵匡胤的科举改革确实为那些无权无势的寒门学子提供了更多的进仕机会 。 到北宋晚期 , 平民布衣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的比例从三分之一快速上升到五分之四 。然而另一方面 , 赵匡胤也成功的掌握了读书人的最终遴选大权 , 达到培养自己官僚队伍的目的 , 有效防止了文人官僚间因抱团而分割皇权 。所以大宋的“高考”改革 , 最大的赢家是皇上啊!来源;鱼羊文史
推荐阅读
- 英美围剿华为?日媒:另一场争夺战早已开始
- 犯罪|醉酒找代驾,却拉着代驾又喝了一场!随后的故事用标题真的很难叙述
- 迷途的羔羊|得有多么无知才会把“高考”看成“现代科举”?
- 案件侦办|“法官像长辈、老师当陪审员,像是一场家访!”这个法院的少年法庭有点不一样
- 情感|一场20年后的同学聚会,让我看清了人生的4个真相
- 中年|一场大雨让小区一栋房屋从上到下漏了个遍,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 青年|被打成外星人的乔安娜现在怎么样了,直言不会退役,还要再打一场
- 大唐帝国,死于气候变化:从公元741年的一场雪说起
- 大A会引发下一场骚乱吗?黄金原油的未来又在哪里?
- 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2020年,是一场穷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