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蟹杜老汉“养蟹之变”
在“九河下梢”的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镇任凤村,年近花甲的养蟹能手杜乃合,如今又迷上了种稻 。一提插秧、混养,语调都会高三分 。开春至今,杜老汉甚至住在了承包地边 。
“单纯养蟹的路走不通了,现在养蟹又种稻,培育出‘稻田蟹’‘蟹田稻’,绿色无污染,市场好着呢!”他笑言,自己第三次创业,除了让钱袋子更鼓,也要把生态保护好 。
杜乃合生活的地方,河流汇聚、临将入海 。村里依傍为生的七里海湿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湿地之一 。依靠湿地,村民以养殖鱼虾蟹为生,老杜便是养蟹的带头人 。
1984年,杜乃合不甘于农机修配工的身份,承包下湿地不远处的750亩荒地 。到江浙一番考察后,他从崇明岛运回一批蟹苗,开始首次创业 。
【养蟹杜老汉“养蟹之变”】舟车运输,第一批蟹苗虽只活下三成,但还是帮杜乃合致了富 。“方圆独一份!次年一斤蟹就卖到18元,要提前订购才买得到 。那年中秋节,赚了足有七八万!”
很快,杜乃合在天津农学院教授的帮助下自主培育蟹苗 。四五年工夫,他就坐着飞机“配送”蟹苗,过上了日入过万的生活 。
可好景不长,蟹田开始缺水,后蔓延至整个宁河区 。“自然降水少,上游河道断流,内部水系淤积 。”杜乃合回忆 。
因为缺水,他只得舍弃承包地,“寻水”养殖 。辗转江苏、湖北养蟹,却都亏了钱 。
2000年,杜乃合回到家乡、瞄上了七里海湿地,承包下5000亩水域,二次创业 。
陆陆续续地,湿地水面被各村养殖户分包,人工养殖的鱼虾蟹成群,高峰期单养殖鱼就上百吨 。随后,旅游业兴起,农家乐风靡,杜乃合自然不能错过,老婆烹制的蟹黄面火了 。
湿地“求财”背后,生态“重负”却凸显——面积减小、水位下降、水质变差 。
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陈力感慨,那时想着利用好这片湿地,让百姓富起来 。可无序开发,使农药、饲料、垃圾遍地,生态遭到破坏 。
2015年原七里海湿地公园关停,2017年进行彻底整改,违法违规问题逐一排查 。整治的同时,各方协力实施引水调蓄、苇海修复、土地流转、生态移民等修复工程,为七里海湿地“疗伤” 。
杜乃合响应号召,随着养殖户们一道撤出湿地 。在政府的帮助下,有人在附近产业园区就业,有人外出务工 。痴迷养蟹的老杜,丢不下老本行 。然而,老路已经堵上,怎么办?
2019年,杜乃合第三次创业 。这次的开头,极富仪式感——他买入140万尾花白鲢鱼,放归七里海 。“它们能吃蓝藻,净化水质,算是对环境的补偿 。”老杜直言 。
而后,他承包了生态红线外的上百亩土地,成立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始专攻稻蟹混养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一地两用、一水两养’,利用水稻和螃蟹之间的生态关系,减少水稻农药喷洒和螃蟹饲料喂食,每亩收益预计能超过4000元 。”
有了老杜们的带头效应,稻蟹混养在当地推广开来 。宁河区政府成立技术服务组,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更多百姓开展立体生态种植养殖 。
宁河区农业农村委党组书记、主任王进给采访人员算了一笔账,过去单纯种稻,一亩地的收益将近3000元,现在稻蟹混养,一亩地增收500元到1000元 。待到收获时节,全区16万亩稻蟹混养田,预计总产值可增加1亿元以上 。
而杜乃合曾忙碌过的那片湿地水面,已成为鸟儿的栖息地,消失十多年的震旦鸦雀、中华攀雀、文须雀也翩跹而至 。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七里海湿地生物链种群越来越完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这个“京津绿肺”正在恢复原有的面貌 。(采访人员王明浩、白佳丽)
推荐阅读
- 开饭|“家里有一千多只鸭子等我开饭呢”,民警问六旬老汉为何肇事逃逸,他这样回答
- 房屋|77岁乐山老汉带着老伴,住在自制房车里旅居几十年!
- 互联网|一老汉钓鱼钓到“乌龟”背上插着4只箭,专家称其钓了18亿
- 离家|“我死了就好了!”六旬老汉负气离家,热心村民们接力寻人
- 老汉|征线索!七旬老人在雨夜流浪!到现在仍没找到家人
- 西甲意甲进入收官阶段,出风头的还是梅西C罗两位“三旬老汉”
- 大鱼|一条大鱼+一杯白酒 七旬老汉驾车撞死人
- 互联网|4旬老汉娶21岁越南媳妇,新婚夜女子叫了一声,老汉彻底崩溃!
- 健身王老汉|喝蜂蜜到底有什么好处?喝蜂蜜会让我们发胖吗?
- 酒后|一杯白酒下肚 七旬老汉酒后开车撞人致死并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