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唐朝诗人唐求和他的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 诗人辈出 , 且风格丰富多彩 。 唐诗数量惊人 , 《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诗 , 一千五百五十五条句子 , 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如唐时成都本土诗人唐求 , 人称“一瓢诗人” , 其诗就非常有个性 , 一如他非常有个性的生活态度 。唐求(约880—约907) , (约公元九零六年前后在世) , 对应的时期约为唐哀帝天佑年间 。唐求的生活个性就是“放旷疏逸” , 落拓不羁 。 他是成都崇州味江镇人 。味江镇 , 即今日的街子古镇 , 街子古镇就在味江河畔 。 这里邻青城后山 , 青山秀水 , 清新幽静 , 有仙道之气 。他生活于晚唐时期 , 曾任青城县令 , 后归隐桑梓田园 , 过着悠游山水、以诗自娱的生活 , 人称味江山人、唐山人、唐隐居 。他性格高古脱俗 , 不是脱俗之人不肯结交 。前蜀王建占据成都后 , 曾召他为参谋 , 但他拒绝与之合作 。 他有个好朋友叫李洞 , 是唐末的入蜀诗人 , 有次酒后作《题唐山人》诗 , 描述了唐求的形象:“长须垂似发 , 席帽皆见疑;醉眼青天小 , 吟情太华低 。 ”就是说他的形象 , 长胡须如头发飘逸 , 头顶草帽 , 醉眼朦胧 , 具仙风道骨 。他常骑青牛入市 , 至暮才酣醉而归 。 其“所行览不出二百里间 , 无秋毫世虑之想” 。 也就是说基本不关心菜米油盐和私家生活琐事 , 每天出游周边 , 不超过200里 , 那时200里 , 换算成现在的距离 , 也就是几十里 。他从不为写诗而写诗 , 写诗纯由心生 , 只关乎灵感 。 无论人走到哪里 , 吟咏有所得 , 哪怕是一句或一联 , 均随手记下来 , 捻成一团像药丸子一样丢进一个大葫芦瓢中 , 数日后才吟咏补成一首全诗 。20余年 , 一至如此 , 所吟诗揉成的纸团不计其数 , 藏在瓢里 , 外人不知详细 , 也未曾示人 。 他晚年病重 , 将那大瓢丢进味江 , 任其漂流 , 祝曰:“此瓢倘不沦没 , 得之者方知我苦心耳!”飘至下游 , 有人认出是唐山人的诗瓢赶快打捞上岸 , 可是诗团已经丢失了大半 , 今仅存35首半 , 全唐诗录为一卷 。观唐求诗作 , 以隐逸诗为主 , “气韵清新“工而不僻”、“皆达者之词” , 丰富了晚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 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及下层文人心态 , 是唐代诗苑中朵绚丽的奇葩 。现从《全唐诗》中摘录他的几首诗供读者赏读:卷724_2 「晓发」唐求旅馆候天曙 , 整车趋远程 。 几处晓钟断 , 半桥残月明 。沙上鸟犹在 , 渡头人未行 。 去去古时道 , 马嘶三两声 。这首主要写住在旅馆里 , 等候天亮 , 早起远行的情景 。卷724_3 「客行」唐求上山下山去 , 千里万里愁 。 树色野桥暝 , 雨声孤馆秋 。南北眼前道 , 东西江畔舟 。 世人重金玉 , 无金徒远游 。这首写自己出游时看到眼前的景色 , 后两句是表达自己对世俗金钱的态度 , 但喜出游 , 不计金钱 。卷724_4 「题郑处士隐居」唐求不信最清旷 , 及来愁已空 。 数点石泉雨 , 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 , 道成无事中 。 酌尽一尊酒 , 病夫颜亦红 。这首是描写隐士的生活环境和对隐居生活的感慨 , 有赞许的意思 。如有希望进一步赏读的读者也自行到《全唐诗中》选取 。 此处不过多举例解读 。读唐求的诗能感受到通俗易懂且读朗朗上口 , 对仗严谨 , 音调韵律和谐流畅 , 如山间小溪缓缓而出;且大部分诗中充满飘逸和不羁的韵味 , 满蕴着仙风道骨 。他出游骑青牛 , 和老子相似 , 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老子思想的崇拜或认同 , 这点在他的日常落拓不羁 , 不落俗流的行为中、和他的大部分诗歌中均有所体现 。除唐求外 , 唐时成都本土著名诗人还有闾丘均、雍陶等 。关于闾丘均 , 《旧唐书》认为他是继陈子昂之后的又一位以文章著称的蜀人 , 杜甫也极为称赏他:“世传闾丘笔 , 峻极逾昆仑……晚看作者意 , 妙绝与谁伦 。 ”但诗文现存之甚少 。 雍陶的名气很大 , 曾作《题情尽桥》“脍炙当时” 。 诗云:“从来只有情难尽 , 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 , 任他离恨一条条!”他著有《唐志集》五卷存世 , 有诗多篇歌咏成都 。本文来自本人公众号成都唐朝诗人唐求和他的诗


    推荐阅读